西方文学·舞蹈·图德

西方文学·舞蹈·图德

—译安东尼·多德或安东尼·丘多尔。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工人住宅区,家人爱好音乐,他从小受此熏陶,想当一名指挥家。1925年安娜·芭芙洛娃在英国考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演出,图德观后即刻迷上了舞蹈,然后四处寻师学艺。1928年结识并受聘于兰伯特夫人,做秘书工作。1931年图德为兰伯特夫人初次提出设计芭蕾的构思:《第十二夜》。二战前,图德离开兰伯特组织了一个自己的剧团:伦敦芭蕾舞团,他为此创作了几部芭蕾作品,其中包括他的关于俄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三个女芭蕾舞蹈家的有趣的讽刺芭蕾《节庆演出》。1939年图德移居美国,成为美国芭蕾剧院的编导之一。1972年他退出编导行列。

安东尼·图德是“心理芭蕾”的缔造者,经过他几十年的辛勤努力,芭蕾的心理学派终于形成了,图德本人则被人们誉为“心理学派舞蹈设计家”的称号。他极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把心理学成功地运用在舞蹈设计中,在古典传统基础上衍化出新的舞步、姿势和节奏,以这种方法创造出一种以戏剧形式表现连续不断的动作的风格,使舞蹈成份和戏剧情节的界限隐没。同时,他的作品强调激情和文学性,运用哑剧化了的舞姿,而这种舞姿又是故意违反传统的动作程式,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动作。当诺拉·凯伊第一次跳图德的舞剧《火柱》中海格一角时,她采用的“阿拉贝斯克”(Arabesque,芭蕾中的舞姿)却不同于18世纪30年代玛丽·塔里奥尼所做的“阿拉贝斯克”。塔里奥尼单足而立,一腿后伸的迎风而立的舞姿,表现出飘逸、洒脱的仙女形象,而凯伊的舞姿却表现出一个痛苦、疲惫的女人的忧怨情状,这两种舞姿都是芭蕾风格化的动作,但图德的舞姿却更富于创造性。这种编舞手法而产生的芭蕾舞姿的变体,在图德的“心理芭蕾”中比比皆是。图德一生创作很精细,其中多部成为现代芭蕾中的经典性作品,1931年开始尝试创作,1935年创作《青春女神下凡》,初露编导才华。1936年根据尚松的音乐编排《紫丁香花园》,次年按照马莱的组歌而编《阴郁的挽歌》,前者是一部精细的作品,它使人想起月夜花园中的四个年轻人感觉到的一些情绪; 后者描写一个渔村中一群致哀的人。在后一部作品中,我们已可以看到图德个人风格的雏型。1943年图德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这部作品中,图德展露了自己表现爱情纠葛的精湛技艺。1945年根据舒曼的音乐创作《逆潜流》,从此,人们开始称他为心理描写大师。1946年创作《火柱》,1963年为瑞典皇家芭蕾舞团创作《喇叭的回声》,1967年该作品正式列入美国芭蕾剧院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