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亨德米特

西方文学·音乐·亨德米特

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的哈诺。11岁时因学音乐遭父母反对而离家,后在伴舞乐队中拉琴糊口,14岁进法兰克福音乐学院,1915-1923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首席乐师。后参加重奏团,任中提琴手。1927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教授。希特勒上台后被迫迁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在土耳其期间,他创立并组织了一套由国家管理的音乐教育体系,并经常巡回演出。1937年移居美国,1940-1953年被耶鲁大学聘为教授,1946年入美国国籍,1950-1951年任教于哈佛大学,1953年到瑞士苏黎世大学任教,后往返于欧美,1963年12月28日逝于法兰克福。亨德米特一生的音乐生活相当丰富,几乎接触过从实践到理论的所有领域。他从事过多种乐器的演奏、作曲、指挥、教学、音乐评论; 他编写的基础音乐训练教科书和声学被广泛使用; 他经过精心研究后创立的关于音属关系的理论是一套包括古今各种风格的全面理论。

亨德米特的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初期阶段,多才多艺与强烈的好奇心使他对多种风格作了尝试,最初的作品未曾脱离后期浪漫派的影响,以浓重、不协和和弦及密集的对位写法为特征。接着,亨德米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度不协和,以表现主义为特征的创作阶段,他在作品中采用强烈的音响,尖锐的和声与沉重的手法,并受到了爵士音乐的影响。这一阶段代表性的作品是: 组歌《少女》; 歌剧《杀人——女人的期望》; 《小型室内乐》等。1927年到柏林后,亨德米特经历了实验阶段,并形成了一套关于音乐功能的哲学思想及一套精心研究出来的作曲理论,在创作中,他逐渐减少写法上的复杂性,采用较为简单的表现手段,这种简单化的倾向使他对对位法的兴趣日益增长,而对不协和和弦的应用却不及于对位法,所以,后期亨德米特的创作风格常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或“新巴洛克”风格。这一时期较有名的作品是 《画家马蒂斯》、《调性游戏》等。贯串在亨德米特创作上的突出特点是: 综合了巴洛克时代、古典时期及现代手法,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喜爱6/8及9/8拍子的节奏; 其音乐词汇与和声处理同他的理论相一致; 常采用对位法; 喜爱室内乐小组; 喜欢各种巴洛克形式的结构,常写卡农、赋格、室内奏鸣曲及变奏套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