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音乐·《牧神午后序曲》

西方文学·音乐·《牧神午后序曲》

交响诗。德彪西作于1894年,是他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本作品于1894年12月23日在巴黎首次上演。乐曲内容取自德彪西的朋友,法国诗人马拉美的诗篇原意,描绘牧神——罗马神话中一种半人半山羊的神祗,以山野草原为其领地——在树丛中出现的半醒半睡状态:

复活时节,空中跳荡着金黄色的阳光。朦胧中,牧神恍惚看见了一群仙女飘然掠过,他被这可爱的景象迷惑住了。这阳光,这娇柔的手,灵敏的脚使他感叹不已,他怀疑自己爱上了一个梦境。在完全清醒后,牧神开始回忆和反省,推究他所经验到的这些感官和情绪,追询那些梦幻境象的真实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思念。他狂放了,感官的满足淹没了理智的思考: 难道自己看见了一群天鹅? 于是,思潮逐渐现实了。最后,自己仿佛在埃蒂那山旁的树阴下,怀抱爱神维纳斯。正当他开始受到这种冒渎神明的惩罚时,又昏昏欲睡,与清醒与事实告别了,在怅然若失中,走向那隐晦的消逝了的梦境里。

《牧神午后序曲》属三段体管弦乐曲,由一段降D调的旋律为中间部分。前后两段主要由开头的长笛旋律发展而成,这段旋律共出现十次,每次都在和声及节奏上作了变化,描绘了牧神在朦胧中心理状态的微妙变化。乐曲中沉闷的长笛独奏; 竖琴拨奏; 四个圆号奏出的极轻和弦以及双簧管如诉的独奏,都显示出印象派音乐的音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