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诗歌
已经发现的缅甸诗歌有许多是公元1310年以来铭刻在石碑上的铭文。这些碑文描述了国王和王子的荣耀和业绩,以及王后和公主的高贵门第,这类碑文通常用诗体写成;其他用诗体写作的碑文还有对施主及其朋友们的祈祷以及对那些破坏其捐赠物的人的诅咒。创作这些石刻诗文显然是要使之成为永久的记录。
和这些石刻诗文并存的另一种诗歌,形式不如前者正规,却更富于感情特色。这些诗用铁笔刻在棕榈树叶上。比较古老的范本当中最著名的刻写于公元1455年。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最后25年,在信奉佛教国王的赞助下,和尚、朝臣或贵妇创作了长度不同、题材各异的诗篇。他们的诗不是写给子孙后代的,而是写给王室庇护人或作者所敬爱的人的。
缅甸一共有50多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中最重要的有:(1)“埃钦”,即历史性民谣,有些是作为摇篮曲而歌唱的,另一些则向年轻的王子或公主讲述他们祖辈的业绩。(2)“茂贡”,即颂歌,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诗。其题材广泛,从一只白象来到朝廷到暹罗战役以及暹罗的降服,从运河的竣工到宇宙的浩瀚,包罗万象,诗体和散文形式兼备。(3)“比釉”,即佛教及非佛教故事的音律式译文,有叙述型和评注型两种,改用缅甸的背景,并通过增加一些想象的细节而使之更加生动,还有韵文形式的说教。(4)“林加”(巴厘语,意为“阿兰加拉”,即装饰品),是比釉的一种,但一般较短,往往用做类型术语,各种韵文都可使用。(5)“雅都”(梵语,意为季节),是最短的一种,一般有3个或更少的诗节,常用来描述浪漫题材,例如由季节变换所引起的感触,盼望与爱人相会,或对爱人的回忆等。
缅甸诗歌形式的起源无法确定。缅甸诗体学家们试图把这些诗歌归入梵语和巴厘语类型。但是这样做十分勉强,因为缅甸诗歌有自己独特的韵式,有与缅甸人的口头语言相一致的节奏以及其他特征,所以它是一种独立的诗歌类型。缅甸诗歌传统形式的基础是一种合唱诗。这种诗韵式规整。每行有4个音节。还有其他形式的诗歌,韵式都比较松散。一行诗可以有3、4、5个或更多音节,一个韵脚可以限制在两行诗内。这些形式都可以看做是缅甸诗律的主要形式“比釉”的一些变体,而不是一些基本不同的诗歌形式。
近百年来缅甸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印刷术的出现,1885年缅甸王朝的灭亡,英国教育制度的引进,1920年仰光大学的成立和1948年缅甸联邦的创建。在这个动荡多变的时期,缅甸诗歌也经历了重大变革。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实验文学运动,该运动强调语言要简朴、直率。平民成为了诗人,致力于创作受信仰天主教的大众欢迎的诗歌。在形式上,短小的诗作也取代了传统的长篇史诗。但是缅甸诗歌依然保持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