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性

统一性

系最基本和最全面的美学标准.所有其他标准无不依赖于此。柏拉图是西方思想家中首先提出统一性这一艺术学说的;在《斐德罗斯篇》中他看到在讲述的统一性和动物的有机统一性之间存在着类似之处。在《会饮篇》中他将统一性和音乐联系起来,提出统一性就是对立事物或不协调事物的调和。有机的统一性是通过将各部分有意识地安排而获得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我们首次提供了关于戏剧统一性的重要论述。亚里士多德强调功能主义;悲剧由于其内部关系更紧密而优于史诗。

统一性就是开头、中间和结尾的一种理想的关系。理想的悲剧是对一个具有统一性的行为的模仿;它要有一定长度,以便表达清楚,但又不可太长,以免难以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统一性的概念与他对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艺术上的要求密切相关,因为它们构成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标准。后世将著名“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和地点的统一)的提出归功于亚里士多德,实属对《诗学》的误解,实际上他只强调了情节的统一。

贺拉斯在《诗艺》中把统一性视为和谐的效果,须通过完美的“秩序和安排”才能获得.这和音乐类似,但与绘画中色彩、光线和暗度的和谐组合更加相像。

朗吉努斯在分析萨福的颂歌作品时,提出了“有机统一性”的观点。他认为这种有机统一性是由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产生的,是对立的统一,矛盾的调和。

直到18世纪末,以“三一律”为核心的统一性论述主要仍局限于戏剧领域。主要的理论家是意大利的卡斯维特罗。在“三一律”的影响下,产生了伟大的法国17世纪戏剧。但是“三一律”从未被富有独创性的英国戏剧家所完全接受。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伊丽莎白一詹姆斯一世时期的英国戏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然而随着18世纪心理美学的兴起,一些更加适用于抒情诗以及所有诗歌分析的新观点的出现,关于诗歌想象的更广泛的新概念的出现,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从机械论向生命论的转变,终于导致了浪漫主义诗学有机统一论的产生。这种统一论包括:感情上的统一,活力与感知力等天性上的统一,模仿诗人创作思想上的统一,以及想象力上的统一。

20世纪关于统一性的理论,虽然往往是为了反对浪漫主义,然而其内容却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关于统一性(尤其是有机统一性)的概念,在形式主义、心理学派及神秘派的批评理论中,成为特别重要的批评标准和分析方法。

I·A·理查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把诗歌中的统一性解释为对冲动的调和,克林思·布鲁克斯等人把它解释为对主题和语言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调和,超现实主义派把它解释为对无意识状态下全部思想的调和,弗洛伊德派对它作出梦幻类型与弗洛伊德象征方面的解释。荣格派则对它作出原型神话主题的解释。20世纪各派理论总的特点是激进主义,是否定这一主客体问题的外部关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