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律变化

音律变化

指偏离音律规则的技巧,其目的或是为了增加变化,或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严格地讲,音律变化只可能在基本节奏大致规整的诗歌中出现;在自由诗中则不存在这种音律变化。

“替代”是音律变化中最常见的技巧。其做法是在音律的基本形式建立起来以后,引进一个“替代”音步来代替一个或多个正常音步。例如:

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

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lo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dress,. . .

(Yeats, Sailing to Byzantium)

老年人不过是无足轻重之物,

褴褛的外衣裹着伶仃的瘦骨,

除非灵魂拍手欢呼,高声歌唱,

为了它尘世间敞衣的每一缕破布歌唱。

(叶芝,《驶向拜占廷》)

诗中每一行都使用替代改变了“预料中的”抑扬格:第一行在第三位上有个抑抑格;第二行在第三位上有个抑抑格;第三行在第一位上用了扬抑格替代;第四行在第一位上用了抑抑格。这些替代既是为了减轻长时间连续使用五音步诗行而形成的单调音律,也是为了使音律结构可以根据内容的修辞需要而作适当的形式调整。

除了双音节的替代之外,还可用增加或减少非重读音节的方式使诗行有所变化,这经常是通过三音节或单音节替代而达到的。保守的音律家认为三音节替代是一种比双音节替代更为大胆的替代形式,因为它增加了诗行的音节数量。

如上述例子表明,音律变化的基本原则是:(1)一系列重读音节中间不按预期的那样夹杂非重读音节往往产生缓慢、沉重或者艰难的效果;(2)一系列非重读音节中间不按预期的那样夹杂重读音节往往表达迅速、轻快或自如的效果;(3)将节奏作出乎意料的倒转表达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声调或诗人语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