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苏轼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嘉祐六年,应制科,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英宗治平二年(1065),除判登闻鼓院,试馆职,除直史馆。丁父忧。神宗熙宁二年(1069),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为开封府判官。熙宁四年,通判杭州。熙宁七年,知密州。熙宁十年,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移湖州,因诗文触忌被劾,赴御史台狱,岁末,谪黄州。元丰七年,移汝州安置。次年,得请常州居住,知登州,除起居舍人,至京师。哲宗元祐元年(1086),为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元祐二年,兼侍读。元祐四年,知杭州。元祐六年,为翰林学士承旨,知颍州。元祐七年,知扬州,除兵部尚书,改礼部尚书。元祐八年,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谪惠州。绍圣四年,谪儋州。元符三年(1100),北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南宋孝宗时谥文忠。苏轼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初学白居易,纪昀谓其二十四岁所作《新滩》诗“纯是香山门径”(纪评《苏文忠公诗》)。此岁所作《黄牛庙》,已经注意到民生疾苦。苏轼尝引其父洵之语,赞扬“诗文皆有为而作”的作者(《凫绎先生诗集序》)。盖其得之于白居易者,不仅仅限于句调。其《巫山》诗波澜壮阔,显示出横溢的才华,则非白居易所能范围。加以刻意锻炼,其诗遂日臻成熟。清汪师韩盛赞其二十六岁时所作近体《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已“诗格老成”(《苏诗选评笺释》卷一);纪昀谓其《和子由渑池怀旧》为“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王士禛谓其在风翔所作古体《凤翔八观》为“古今奇作,与杜子美、韩退之鼎峙”(《池北偶谈》卷一一),已有大家端倪。熙宁(1068—1077)年间在朝,作诗很少。在杭、密、徐、湖,他“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苏辙撰墓铭),写了不少涉及新法流弊的诗如《吴中田妇叹》等,“造词遣言,峻峙渊深”,得刘禹锡之“波峭”(《曲洧旧闻》卷九);写了《於潜女》、《新城道中》、《无锡道中赋水车》、《石炭》这样描绘风土人物的诗;其名篇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法惠寺横翠阁》、《饮湖上初晴后雨》、《书双竹湛师房》、《中秋月》、《端午遍游诸寺》等。在黄州时,个人抒情诗增多。古体如《寓居定惠院之东……》“词格超逸”(《诗人玉屑》卷一七),《和秦太虚梅花》“格高韵胜”(《梅磵诗话》卷下),近体如《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语意天然”(《瀛奎律髓》卷一○);离黄赴汝途中,写了著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渐入化境。元祐(1086—1094)年间在朝,多应酬之作。王文诰谓其谪惠诗为谪黄后又一大变,渡海后则“全入化境”(《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识馀》)。其和陶诗,元好问以为“气象只是东坡”(《元好问集·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所得于陶潜者乃神理。其《行琼儋间肩舆坐睡……》“一气浩歌”(《苏诗选评笺释》卷六),随意吐属,自臻高妙。其《纵笔》、《汲江煎茶》等近体,自然成文。苏诗富于想象,长于比喻,善于体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文集》卷七○《书吴道子画后》),呈现多样化的风格。“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他的诗和散文、词一样“有极高的成就”(钱锺书《宋诗选注》),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一个大家。他“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铺排古典成语”是他的诗的主要毛病(《宋诗选注》)。亦工书法、绘画。其画风对文人画有一定影响。《宋史》卷三三八有传。清王文诰有《苏诗编年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