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集传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集传

诗经注本。八卷。南宋朱熹撰。朱熹解诗,不信《诗序》,著《诗序辨说》,系统辨斥序说之非。对于《国风》,朱熹也有重大发现,他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集传·序》)对于“六艺”中的《风》、《雅》、《颂》,他提出乐歌分类的观点,认为《风》是“民俗歌谣之诗”,《雅》是“正乐之歌”,《颂》是“宗庙之乐”。在作《诗集传》后二十年,说得更详细,他说:“《风》则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燕享、朝会、公卿、大夫之作;《颂》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王柏《诗疑》引)而且兼及作者,这些,都是汉人所不能道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诠解诗旨,常多新意。《诗集传》不录《诗序》,每诗之下,都加上自己所作的解题。如说《邶风·北风》为“言北风雨雪,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故欲与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说《秦风·蒹葭》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这些论述,都比较切近诗旨,且与《诗序》异趣。书中提示作法,义胜前人。《大序》提出“六义”,《毛传》独标兴体,对“赋、比、兴”的含义和用法,都没有作任何解释。《孔疏》把比、兴与美刺混在一起,说到后来,兴与比就很难分别了。朱熹提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一说法,较以前各家所说,简明扼要,平实得体。《诗集传》在每章诗下面,都分别标明其为赋、为比、为兴,对三者的区分,非常精细。朱熹善于博采众长,断以己意。文字音义方面,杂采毛、郑,间用齐、鲁、韩三家,以己意为取舍,不拘泥于训诂饾订之学。宋末王应麟曾历举《诗集传》于《关雎》、《柏舟》、《宾之初筵》等篇采三家诗说为例,盛赞其博采众长。清人陈澧也曾举出《柏舟》“我心匪鉴”和《击鼓》“爰居爰处”等条,谓皆“甚得毛义,胜于《郑笺》者”,他认为《毛传》简约,《郑笺》多纡曲,《朱传》解经,则务使文从字顺。《诗集传》又有注解扼要,文字浅显的优点。注意韵读,注明读音,不厌其详。但《诗集传》因袭《诗序》之处,仍然不少,特别是二南部分。又常用“天理人欲”之说解释一些恋爱婚姻的诗,不免歪曲诗旨,表现出道学家的谬见。《诗集传》于《宋史·艺文志》著录二十卷,今本八卷,盖后世坊刻所并。宋刻本现存只有两部,都残缺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八卷。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现存台湾。明清刻本很多,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二十卷,尚可窥见原书面貌。通行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