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清与浊
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三国时期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水的清浊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用清浊来比喻善恶美丑,“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即指人的品行优劣而言。曹丕则加以引申,在文艺审美领域率先运用清、浊概念。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才性,而作家的气质才性又有清浊之分,清浊即高下。曹丕论文受到当时从汉代以来以清浊品藻人物的影响,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评论士人“高清明而下重浊”,以清为上,以浊为下。《世说新语》记载汉末品藻人物常用清浊,“清”指名士的风流潇洒的气质风度,如“清真”、“清通”、“清畅”等等,突出了汉魏名士超凡绝俗,不以尘世为念,精神上追求闲远境界的特点。“清”的这种内涵对后世诗歌艺术审美批评产生了一定影响。唐代杜甫评论南北朝时诗人庾信的诗为“清新庾开府”(《春日忆李白》),李白评谢脁的诗为“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里“清”指的是清新流畅,如明人杨慎所说:“杜工部称庾开府曰清新,清者,流丽而不浊滞。”(《升庵诗话》)唐宋以后,“清”与“浊”的概念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逐渐成为诗歌审美的重要范畴。司空图《诗品》有“清奇”一品:“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屧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澹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司空图用“娟松”、“漪流”、“晴雪”、“玉人”、“曙月”、“秋气”等意象来形容“清奇”的诗风,主要突出了淡而不浓,疏而不密,流而不滞的特点。宋人张炎标举“清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词源》)张炎强调词要轻灵飞动,“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这一点与司空图之“清奇”有相通之处。“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内涵十分丰富,从审美情趣上看,它有超凡脱俗的特点。明人胡应麟说:“清者,超凡绝俗之谓。”(《诗薮》)从作品的意境、风格、语言上看,有轻盈、流丽、潇洒的特色。胡应麟说:“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诗薮》)“清”受到诗学批评家的高度重视。清人王士禛曾把司空图的《清奇》称为“品之最上者”(《带经堂诗话》),而“清”的反面就为“浊”。“浊”是凝涩晦昧、板滞而不流畅的意思,在艺术上就是“俗”,是品之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