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气势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气势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唐释皎然《诗式·明势》:“气胜势飞,合沓相属。”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云:“尝观韩吏部诗歌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势”、“气势”原是兵家用语,指士气军势排山倒海,锐不可挡。《孙子兵法·兵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淮南子·兵略》:“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此谓气势。”文学批评术语“气势”一词由此移用而来,指散文、诗歌文气流畅宏达,富有声势力度。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提出写文章“即体成势”,“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又认为“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他认为“势”是具体而合自然的,且普遍存在于“刚柔”不同风格的作品中。王夫之认为写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之神理也”(《薑斋诗话》卷下)。说明以势辅意,宛转屈伸,方能写出诗歌神理,使作品具有矫健的活力。写散文讲究敛气以蓄势,写诗也重取势。诗歌取势之理与绘画的道理相通。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精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种以少摄多,以近含远,咫尺之内包涵万里之势的构图特点,也正是诗歌(尤其是体制短小的作品)具有气势所必需的条件。王夫之对此作了说明,“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他举崔颢《长干曲》为例,“君家住何处?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赞美此诗“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薑斋诗话》卷下)。这首诗只写了“借问”一个动作,而将女子内心浓烈的怀恋故乡之情和盘托出。由此可见,作诗取势就是寻到一个制高点,让一腔情感勃然喷动,畅肆流泻,诗歌气势也在其中。“气势”一词还经常被用来说明笔力雄健,纵横吞吐,大气磅礴一类诗歌的艺术特点。皎然《诗式》第一条《明势》以“萦回盘礴,千变万态”形容“开阖作用之势”的“奇势”。说明“气势”是诗歌作品强韧的力度和涌奔飞动的体貌,它更多是指壮美之诗。方东树指出,诗固然重“气势”,但是又要避免写得“太尽”、“太流易”,弥补的方法是“济以顿挫之法”,增以“厚重”之质(《昭昧詹言》卷一)。这是对“气势”说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