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研究·杜臆
论杜专著。十卷。明王嗣奭撰。嗣奭(1566—1648)一名于越,字右仲,学者称偶翁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知涪州,明亡不仕。他四十三岁时,开始阅读杜集,觉有会心,五十四岁复阅杜集,欲加精选,附以笺语,已写弁言,而书未成。七十岁在成都偶得杜集,间用笺语。七十九岁始正式写《杜臆》。王氏在《杜臆原始》中说:“偶翁王子嗣奭著《杜臆》十卷,始于崇祯甲申(1644)九月之望,竣于乙酉(1645)端二日。”前后仅七个月,就完成初稿,后经几次改补。这是一部杜诗笺选,所选约当杜诗十之七,笺语往往发前人所未发。笺注不载原诗,而是以评论和注释参互成文。嗣奭不满足于前人研究杜诗之方法与成果,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在自述其书名之由来及研究方法时说:“草成而命名曰臆,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读诗法也。诵其诗,论其世,而逆以意,向来积疑,多所披豁,前人谬迷,多所驳正。”他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对杜甫的时代及其政治生活、思想感情等作了深入的探索。在艺术分析方面,本书对于“少陵起于诗体屡变之后,于书无所不读,于律无所不究,于古来名家无所不综,于得丧荣辱、流离险阻无所不历,而材力之雄大,又能无所不挈”(《杜诗笺选旧序》)的集大成与创新作了精辟的分析。《杜臆》注重考证,注释具体确切,于前人附会深解之处,有所辨正,并求以杜注杜,增加了注释的说服力。仇兆鳌对是书推崇备至,采录甚多,认为该书是“宋元以来……最有发明者”。其成书后,曾六十馀载不闻于世,终因仇氏《杜诗详注》的采录征引而名重天下。但王氏说诗也存在一些主观臆断的毛病。仇氏引文与今印本文字颇有不同,且间有仇注所引文,而今本《杜臆》所无者,其原因虽有人考证,但无定论。该书成稿后,迄未刻印,其原稿十卷,分装五册,每册扉页有嗣奭手写书名及册数并以仁、义、礼、智、信为序,现存上海图书馆。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始据此稿本影印,1963年将此本加以整理标点后重新排印,合订为一册。首附刘开扬前言及《杜臆原始》、《杜诗笺选旧序》,书末附顾廷龙《影印杜臆前言》及有关王氏生平资料三则。为便于查检,在每首诗题下均注明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本《杜诗镜铨》卷页数。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该合订本重印。香港曹树铭据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之稿本,与“仇注”所引《杜臆》相校,成《杜臆增校》一书,由香港中华书局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