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成竹在胸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成竹在胸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原是宋苏轼关于艺术创作构思立意的论述。语出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又其《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所谓“成竹在胸”,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客观自然的写作对象,在熟悉生活的过程中去作完整的构思立意,一旦创作条件成熟,艺术灵感来临,就应“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写诗也一样,所以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艺术的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画竹就必须把握到竹的整体,才能进一步去表现竹的气韵个性与生命活力。但要达到“成竹在胸”的艺术高境,又必须先有“见竹不见人”的精神修养。苏轼非常称赞文与可“其身与竹化”。他从《庄子·齐物论》的“物化”理论中获得了启发。文与可之所以能“成竹在胸”而画尽竹之情性,清新无穷,不断创新,因为他热爱艺术,已达到了虚静忘我的境界。有虚静忘我之心,竹乃能进人心中,主客一体,物我两忘,不仅所画之竹拟人化了,就是画竹之人也拟竹化了。身与竹化,实际就是竹在自己的精神气韵之中,不仅体现了活生生的竹,而且表现了活生生的人。于此可见,苏轼从庄子物化意境中,结合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深入探究了艺术创新精神的根源。这里虽然是论画,但是苏轼一贯强调“诗画本一律”(见其《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所以其艺术精神与诗论相通。画竹不能“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因为这样缺乏“成竹在胸”的完整艺术构思,是凑合之竹,不可能反映出以竹写人的神韵精髓。写诗也一样。没有事先的构思立意,缺乏生活的完整形象,东拉西扯,有一句没一句,这样的诗作必然支离破碎,不可能有流贯的气势与动人的韵味。只有“成竹在胸”,才能写出好诗佳作。在总结艺术创作实践时,苏轼已接触到艺术创作本身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具有比较广泛的普遍指导意义。比如对于后代的文人画和山水诗创作,就产生了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