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别材别趣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别材别趣

古代诗学概念。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别材”“别趣”,是严羽特创的诗学术语,体现了《沧浪诗话》诗论的基本宗旨。所谓“别趣”,严羽有时称之为“兴趣”,是他衡量诗歌优劣的基本标尺。诗歌文学与其他事物一样,其中也有“理”——即思想教化等等;但诗歌又不同于一般的事物,而有其独具的审美艺术特性,不能混同于一般的事理。所以《沧浪诗话》又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般的学术著作,力求穷辞尽理,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则不同,它的词、理、意、兴——也即语言、思想、意绪、兴趣,在诗歌艺术形象中浑然一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果诗人不理解“别趣”,也就是忽略了诗歌的审美艺术特征,当然就无法达到艺术的高境。很明显,“别趣”指的是诗歌的艺术特征,是诗人的情感融化于整体艺术形象之后所产生的蕴藉深沉、馀味无穷的美学特点。所谓“别材”,严羽有时称为“妙悟”。这是从“别趣”生发而来的又一基本概念。既然诗有“别趣”,具有不同一般的审美艺术特性,那么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其思维与创作也必然不同一般。“别材”或“妙悟”,就是诗人对于诗歌美学特征的心领神会或直觉体悟式的把握。所以《诗辨》又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在这里,严羽强调诗歌创作区别于一般的逻辑思维。所谓“别材”或“妙悟”,一方面指出写诗要有天才,一方面又指出了接近于今天形象思维概念的某些思维特性。而发挥“别材”、达到“妙悟”的必然途径,作者认为来自对于前人优秀之作的“熟读”或“讽咏之久”。这是一种长期潜心地欣赏诗歌艺术珍品所养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它的思维特点是直觉的体悟,而不是凭藉书本学识去作理性的逻辑思考,是一种对于诗歌内在的神韵趣味作直接领会与把握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又化为创作的动力。总之,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二者密切相关。它在指出诗歌艺术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形象思维区别于逻辑思维等美学特点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是针对当时诗坛弊病,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及其末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而提出来的,认为江西派诸君违背了诗歌艺术特征,走入了创作的死胡同。在江西诗派主盟诗坛的宋代,这种当头棒喝,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胆识,对后世如神韵派、性灵派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诗歌的艺术特征。当然,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理论局限也很明显,它强调的是诗歌之流,而不是源,更不是积极反映生活,一旦强调过头,容易造成重艺术而轻思想的不良倾向;同时,因未能科学地阐明思维与直觉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把二者加以割裂和对立,也有不利于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面,因此,招来后人的种种讥评,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