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怨悱不乱
古代诗学概念。语出汉初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叙》,书已佚,见班固《离骚序》称引:“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中也有一段相似的记载,文字更为详尽。不过司马迁并没有指明引自刘安《离骚传》,其中就可能杂有自己的发挥与感慨。因此“怨悱而不乱”,可说是刘安和司马迁对于屈原《离骚》及其整个创作倾向的崇高美学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采取了与周《诗》中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不同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另一源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何种倾向,赞扬怎样的艺术诸问题。司马迁继承了刘安的基本观点,充分展开了论述,肯定了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又进一步“知人论世”,介绍了屈原的身世及其创作冲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他结合具体的艺术分析,把屈原诗歌创作的成功归结为“怨”,因“怨”而发愤创作。这不是一般儒者那“怨而不怒”之“怨”,也不是“愁神苦思”的纯属个人之“怨”,而是由于“正道直行”受到压抑,不得不发出的灵魂的惨怛呼号。《离骚》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周《诗》,上天入地,香草美人,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但论其精神实质,却又与周《诗》中的《国风》与《小雅》相通,一样富于强烈的现实意义。《离骚》末段云:“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怨悱”,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就是刘安和司马迁所说的“怨悱而不乱”——诗人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形象表现。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论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