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阿列克谢耶夫

诗词研究·阿列克谢耶夫

苏联汉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出生于彼得堡职员家庭。1902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并留校任教。1916年以《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获硕士学位,并于以后被连连擢升:1918年为教授,1919年为博士,1923年为通讯院士,1929年为院士。1904至1928年,先后三次到中国、三次到英国、两次到法国进修或讲学。从1910至1951年去世,执教于彼得堡—列宁格勒大学、地理学院、俄罗斯艺术史学院等院校,培养出了一批日后卓有成就的汉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德林、莫斯科大学教授波兹德涅耶娃、语文学博士艾德林等,都是他的高足),为苏联汉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苏联汉学一代宗师。自三十年代起,阿列克谢耶夫还在亚洲博物院(后为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任中国室主任和研究员,从事汉学研究。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民俗,广泛涉猎,成就斐然,故有“阿翰林”之美誉。著述凡二百六十馀种,大都收入《中国文学》和《东方学》两种论文集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著作主要是《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这是一部煌煌巨著,其中的评论部分除了介绍作者生平、成书过程、艺术特色外,还论述了它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将它同贺拉斯、布瓦洛的诗学著作作了比较,开了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先河。阿列克谢耶夫四十年代两篇重要的中西比较诗学文章《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人陆机论诗艺》和《法国人布瓦洛和同时代的中国人论诗艺》,通过中西古典诗学的具体比较,从理论上阐述了它们的可比性。此外,对于汉文学俄译问题,阿列克谢耶夫也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论述,有关诗歌翻译的有《〈诗经〉俄译的前提》、《文学作品汉译俄的原则》、《汉译俄的几个特点》、《论诗歌翻译》等。他还为《七至九世纪中国诗选》(1923)作审校并撰写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