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舍筏达岸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仆尝谓诗文有不可易之法,……法同则语不必同矣。……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舍筏达岸”,原是佛学术语,见佛典《阿梨吒经》。佛家以筏喻正法,岸喻涅槃,治正法到达涅槃彼岸,即正法亦应舍弃。这就是“舍筏达岸”的意思。明代前七子首领李梦阳、何景明都倾向于追摹盛唐之音,可是二人在学古态度上存在分歧。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里,将这种分歧概括为:李梦阳“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他自己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实际上反映了刻板地机械模仿与一定程度的灵动新变之间的区别。因此,何景明借用佛教“舍筏达岸”之说,指出作诗拘泥古人陈法不足取。他说:“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说明学习古人诗法只是提高自己创作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推类极变”,写出古人所无,自我新“开”的诗篇,如果拘守“已陈”,未能消泯“拟议之迹”,犹如一个人毕生站在渡河的筏上,未能到达彼岸,这是没有出息的。虽然何景明自己的诗歌创作离开“舍筏达岸”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但其以上主张则有其合理的因素,与后来公安派、竟陵派追求新变的理论有潜通之处。袁枚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然而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随园诗话》卷二)“得鱼忘筌”恰是对“舍筏达岸”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