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情采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情采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言屈原《橘颂》的思想感情和辞采都美好动人。又《才略》:“刘桢情高以会采。”言刘桢诗情思高卓而会合辞采。又《序志》称《文心雕龙》为“剖情析采”之作,乃就文章的内容和文辞二者加以论析。又有《情采》专篇,论作品的情、理和文辞藻采之间的关系:“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认为文采附著于情、理,情、理的表现有待于文采,二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而“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理居于主导地位,情理已定,辞采方畅,犹如经线正而后织以纬线,布帛乃成。刘勰对此主从关系甚为强调,称为“立文之本源”,并由此而提出“为情而造文”的著名论断,认为作者须有充实的思想感情,而发为文章,文采须为表达情理服务;反对过分文饰以致淹没内容,更反对“为文而造情”,即一味追求丽采而情思寡少、内容空洞,甚至“言与志反”,本无其情而虚伪做作。他以文学的历史发展为例,认为《诗经》是为情造文的典范,而汉代辞赋则为文造情的倾向开始滋长,后世之作更是“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深”。刘勰之前,陆机《文赋》已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范晔《狱中与甥侄书》也曾说为文“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都指出了作者情志、文章内容与文辞藻采的本末关系。刘勰继承前人之说而又有所发展。“为情造文”的命题对后世文学批评颇有影响。如明人许学夷云:“汉魏五言,为情而造文,故其体委婉而情深。颜、谢五言,为文而造意,故其语雕刻而意冗。”(《诗源辨体》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