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孔子
名丘,字仲尼,后人尊称孔子。其先为宋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幼孤,常陈俎豆,学礼。家贫且贱,及长,为季氏委吏、乘田吏。年三十余,适齐,不得志而返鲁,聚徒讲学。或尝至周,问礼于老子。年过五十,任鲁国中都宰,升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摄相事,于齐、鲁二君夹谷之会中不屈于齐。以鲁政不可为,携弟子子路、子贡等周游卫、曹、宋、郑、陈、蔡、齐、楚诸国,皆不见重用,历时十四年乃返鲁。鲁哀公十六年(前479)病卒。年七十二或七十三。孔子号称至圣,自汉代起,其学说即为我国政治、文化之正统,产生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晚年兴办私学,致力教育,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十分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之有关或据以传授弟子的典籍,后世均尊奉为“经”。《春秋》一书,前人多以为孔子自作,经近世考定为鲁国史书,或曾经其修订。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其言行,纂辑为《论语》二十篇。孔子论文学重经世致用,其关于《诗》三百篇的看法,如“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以及关于美恶、文质、精神、人格等方面的谈论,皆言简义丰,对我国两千年来文学理论及批评曾起指导作用。南宋时,以《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为士子必读之书,其名言警语,至今犹广为人传诵。今存《论语》注释,以三国时魏何晏《论语集释》为最早,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较通行。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主要事迹见《史记·孔子世家》、《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