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气质

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气质

古代诗学概念。《宋书·谢灵运传论》:“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气质”,是指“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的精神素质。《谢灵运传论》还说子建“以情纬文,以文披质”,这是“气质”在风格上的表现。《北史·文苑传》论南北文学之不同,也论以“气质”:“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气质”与“清绮”相反,“清绮”来自后天的熏染,“气质”则源于朴实的本性。吕本中《童蒙诗训》说:“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可见,直抒胸臆,朴实刚健,就是“重乎气质”的表现。唐初,承陈、隋乱后,诗文创作“尚染齐梁流风,文体卑弱,气质丛脞,犹未足以鼓舞万物,声明六合”(宋石介《上赵先生书》)。“气质”作用如此之大,可见它与作者的抱负、信念是分不开的。建安诗人有着救世的抱负,执着的信念,发而为诗,故充满了一种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和对人生的眷念难舍之情。虽然时命多舛,但决不妥协屈首;虽然满目疮痍,但不气馁愁哀。诗有“气质”,首先所指的就是这种主体胸襟的展现,满腔热情的流露。在表达方式上,它直抒情感,一吐为快,笔墨酣畅淋漓,决不含含糊糊、欲吐还休地故作姿态。诗有“气质”,语言质朴而能流动,明朗而又爽快,决不雕文镂彩以害本色。诗有“气质”,则贞刚劲健;诗无“气质”,则格调卑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