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无一字无来处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黄庭坚强调汲古博学,以提高诗歌创作水平。这从诗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讲,指学习儒家经义,会通事理,以合儒道。从语言锻造方面讲,指广泛积累古籍中的语汇,将它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后者即是“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认为,杜甫、韩愈写诗作文所以取得成功,其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落笔用字都有来历,而不“自作语”(《答洪驹父书》)。他引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自己上述意见张目(《答徐甥师川》)。他教诲别人读书,“其佳句善字皆当经心”,以备将来作诗之用(《答曹荀龙》四),认为将占人词汇积累多了,下笔时源源不断涌出,自然会写出好诗,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与王观复书》)。这是宋代文化学术高度繁荣,古代典籍广为流传,士人们普遍嗜好读书的风气在诗歌理论中的一种反映。学习和借鉴古人书面语言,是提高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黄庭坚也有一定的以古语铸新意的要求,因此以上主张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将这一点推向极端,以无一字无来历,每一语皆有出处相标榜,这并不符合古人诗文创作的实际情况,作为一种诗歌主张,必然会给创作带来弊端。参见“点铁成金”、“夺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