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作名·三元里

诗词研究·诗作名·三元里

清诗篇名。七古。张维屏作。见《鸦片战争文学集》。这首共三十三句,二百二十四字的长诗,开篇伊始即以“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的撼人声势,统领全篇,点明诗题并交代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过程。1840年,英国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次年五月,侵略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泥城和四方炮台,清靖逆将军奕山请降,签订了屈辱的《广州条约》,激起了人民强烈的爱国义愤。当英军四出骚扰掳掠之时,广州近郊三元里附近的乡民高举“平英团”大旗,自动组织起来与英军展开激战,前后持续三天,围歼英军甚多。这次抗英斗争,拉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此诗以高昂的爱国激情,歌颂了广州人民同仇敌忾的斗争精神。作者紧紧围绕三元里斗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这一主旨,把万千民众放在全诗的中心来写。其中“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等即是典型例句。另一方面也写到敌人的色厉内荏,恐惧惊慌的心理。笔墨淋漓,豪情酣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则以冷峻的问句鞭挞了清王朝媚颜事敌的可耻行径。这是一首叙事诗,首尾贯注,一气呵成。语言质朴平易。明白中见简括,晓畅中呈劲健,不事雕琢,挥洒自如,炽热的感情以淡语出之。诗中四句一换韵,读来铿锵有力,扣人心弦。清人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称誉张维屏诗“清新婉丽,体物浏亮……有据鞍顾盼之概。”以此印证,确为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