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古微堂诗集》新诗鉴赏
诗别集,十卷,清魏源撰。源(1794~1856)字默深,宝庆(今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高邮州知州。
魏氏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他关心国事,是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士大夫之一,著有《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各国情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诗不仅深刻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百态,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于祖国前途的关切。
《都中吟》十三首着重揭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弊端,并认为这是造成吏治和政治腐败的根源。组诗中涉及取士制度、捐纳制度、海防政策、治水方略、漕运盐务等。如《将相文武此中进》以嘲讽的口吻写道:“小楷书,八韵诗,青紫拾芥惊童儿。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八扇天门詄荡开,玉皇亲手策群材。胪唱喧传云五色,董晁花样毛锥来。从此掌丝纶,从此驰鞀铎。官不翰林不谥文,官不翰林不入阁。”这些只凭书法、八股、试贴诗爬到统治阶级上层的人们,不会临民,不会治河,不会带兵,但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他们被派到一切重要岗位上去。这组诗中指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他提出“开海夷馆筹边谟”,只有“师夷之技”,才能变革图强。
作者还针对士大夫中暮气深重、因循苟且写了《行路难》十三首、《观往吟》九首。两组诗中描绘了阻止变革的保守分子的群相。“新沐冠”中以寓言形式写了一个在“火云烧天汗垢尘”的时候仍穿“七斤大布袍”的庸人,让他沐浴,他要先谋之于布袍中的“虮虱”,因之只能“甘听群污饱膏血”了。《江南吟》十章则反映东南地区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防桃汛”中写出了劳动人民春夏秋三季与水患搏斗,而官吏却乘机中饱私囊,纵情享乐:“防桃汛,防伏汛,防秋汛,与水争堤若争命,霜降安澜万人庆。两河岁修五百万,纵不溃堤度支病。”“沙昏昏,波浩浩。河伯娶妇,河宗献宝。桃花浪至鲤鱼好,酒地花天不知老。板筑许许,鼍鼓逢逢。隆堤如天,束水如墉。不闻治河策,但奏河防功。合向羽渊师黄熊。”(按:“熊”应作“”,魏误)
魏氏所揭示人民遭受的苦难,都是与清中叶之后政治腐朽联系在一起的。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氏还写了许多以此次战争为题材的篇章,如《寰海》十章、《寰海后》十章、《秋兴》十章、《秋兴后》十章等,诗中揭露了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和在战争中举措失当:“争战争和各党魁,忽盟忽叛若棋枚。浪攻浪款如何守,筹饷筹兵贵用才。”歌颂了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周遗?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哭鲸鲕。”(《寰海》)在这些诗作中还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希望统治者能有所借鉴。
魏诗中最多的还是山水诗。如《游山吟》《岱岳吟》《华岳吟》《洞庭吟》《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三湘棹歌》等。郭嵩焘云:“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盖先生之心,平视唐宋以来作者,负才以与之角,将以极古今文学之变,自发其嵚崎历落之气。每有所作,奇古峭厉,倏忽变化,不可端倪。”(郭《序》)
魏氏山水作品中作者个性体现得十分鲜明:“凛然火云中,雪冰雷相射。声阅百代速,影倒万峰碧。”(《岱谷陪尾山源》)“石石欲刺天,石石怒争壁。不见一鸟飞,但闻万马栗。世界缩地入,万鬼拔山出。”(《剑阁》)这些气势磅礴、形象飞动的雄奇形象正与作者“特立”“耿介”的性格是一致的。也有一些诗重在描绘山水清幽秀丽。如:“乱山吞行舟,前樯忽然没。谁知曲折处,万竹锁屋闼。全身浸绿云,清峰慰吾渴。人咳鸥鹭起,净碧上眉发。近水山例青,湘山青独活。无云翠蒙蒙,烟林尽如泼。遥青一峰显,近青一峰灭。眼底青甫过,意中青郁勃。汇作无底潭,遥空蔚蓝阔。十载画潇湘,不称潇湘月。今朝船窗底,饱阅千崷萃。他年载画船,鸥鹭无汝缺。”(《湘江舟行》)诗中突出了一个“绿”字,从山到水,从岸边到水中,无处不绿,舟船和人都浸润在一片绿色之中,使读者目朗心明,生机勃郁。
魏诗古体通俗质朴,所谓“古质如谣,明畅如策”。七律则雄深遒劲,凝练沉着。
魏集有清同治间刻本。中华书局1976年整理出版的《魏源集》亦收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