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聊斋诗集》简介介绍

《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聊斋诗集》新诗鉴赏

诗别集,正集五卷,续录一类,清蒲松龄撰。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以志怪小说《聊斋志异》闻名于世。十九岁考取秀才。终生以为幕僚和坐馆为生。

蒲诗多表现自己贫困屈辱生活和因此产生的不平。蒲氏有时竟无衣食以继,《日中饭》就是写其全家无食的惨状:“儿童不解懊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篮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孩子们的饥饿相更容易激起父亲的伤痛,这里表现的不仅是“饿”,还有父亲对孩子们的爱。可是不公正的社会不能善待这位举世罕见的才人,因此他的愤懑和控诉在诗中随处可见:“黄河骇浪声如雷,游人坐听颜不开。短烛含愁惨不照,顾影酸寒山鬼笑。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但闻空冥吞悲声,暗锁愁云咽秋雨。”(《夜坐悲歌》)诗人感到不平,而又无可奈何。“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销磊外愁。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元石葬荒丘。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燐恨不休。”(《感愤》)他把自己的悲愤、心志都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其他如《客斋》二首、《慢兴》等都是摅写失志不平的代表作品。

蒲诗中还有大量的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下层,对于自然灾害和剥削压迫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感受特别深切。像《糠市》《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饿人》《离乱》《旱甚》皆写得十分沉痛。如《饭肆》云:“旅食何曾旁肆帘,满城白骨尽灾黔!市中鼎炙真难向,人较犬羊十倍廉。”这是不亲身经历大灾年头的人们难以写出的。其《悲喜十三章》写清官离任时十三种人的感情,“悲六喜七”,农人、儒童、乡人、翁妪、肆贾、名士这些普通的平民,守法的商贾,正直的士人都感到悲哀,人们依赖和盼望清官,但清官是千载难逢的;而衙役、博徒、豪强、讼师、端公(巫师)、娼户、苞苴(受贿者),这些社会上的腐朽势力都感到高兴,他们又能卷土重来,因为他们懂得世上能有多少清官牎这在客观上说明清官对于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向往清官、依赖清官为治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

蒲诗质朴刚健,清新畅朗时而有之,叙事诗中善于描写不同人物形象。

诗集以手抄本传世,至嘉庆间方有刊本。今人路大荒又加以整理,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