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亭林诗文集》简介介绍

《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亭林诗文集》新诗鉴赏

诗文别集。十六卷,诗五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还有蒋山佣、圭年、鹰扬弟子等别名,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游复社,清兵南下,母殉国,炎武辗转大江南北从事抗清斗争。曾一度入狱。出狱后奔走长城内外,考察形势,结交豪杰,以图恢复,病逝于曲沃。

顾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起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表现出建功立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和为之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以精卫鸟衔木填大海自喻:“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精卫》)有许多昔日的朋友、战友由于各种原因改变了其初衷,顾氏理解这一点:“待客荆卿愁日晚,舣舟渔父畏天风。当时多少金兰友,此际心期未许同。”(《永夜》)在漫长的夜中有多少人能走到尽头呢?炎武能够谅解别人,可是他坚信:“合见文公还晋国,应随苏武入长安。驱除欲淬新硎剑,拜舞思弹旧赐冠。”(《十九年元旦》)因此他还自励道:“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顾诗还揭露了清统治者的残暴。在《秋山》《赠朱监纪四辅》《上吴侍郎旸》等作品中历数扬州、江阴、昆山、嘉定等地抗清失败后广大人民被屠戮的惨状。特别是《秋山》二首写得十分具体:“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这些江南江北的富庶繁华之地,如今是一片连绵的秋草和飘忽不定的磷火,男人被杀死,横尸市街;妇女被掠劫,装入大船北运。争夺天下的斗争是残酷的,如果在争夺中取胜的是落后民族,那么就更残酷。清王朝稳定以后也没有忘记对江南知识界的镇压,大兴文字狱,庄廷“明史案”是清统治者制造的第一个大冤狱,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藉以恫吓思想活跃的江南士大夫,当时许多人被吓倒,不敢在文字中涉及,而顾氏一连写了三首诗悼念死者,揭露统治者的残暴、野蛮、愚蠢:“名胡石勒诛,触眇苻生戮。”(《闻湖州史狱》)指出他们像石勒一样忌讳“胡”,如眇一目的苻生忌讳“残”“缺”“偏”“少”“无”一样,清统治者的忌讳正是他们愚蠢、缺欠之所在。在追念死难的吴炎、潘柽章诗篇中写道:“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诗人的痛悼不仅基于民族感情,而且亦基于对于摧残人才的封建专制的愤恨。

顾诗中还有许多记述南明重大事件和悼念为国捐躯战友的作品。如《海上》四首叙述南明诸王相继降清和鲁王入海等重大事件,诗中既哀明王室的衰败、嗟其失计,又望其恢复,交织着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

顾氏十分尊崇杜甫,其诗学杜,无论记事抒情、写景咏物都离不开抗清复明这一重大主题,绝少浮泛应酬之作,后人言顾诗亦如“诗史”,是当之无愧的。诗风沉雄悲壮,一唱三叹,富于感染力。

顾集是其弟子潘耒首刊于康熙间。此书以原刻本为底本,以传录手抄稿本互校,又增进了《蒋山佣残稿》《佚文辑补》,所收较详备。

有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