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 原诗》新诗鉴赏
诗论,四卷,其中包括内篇二卷,外篇二卷。清叶燮撰。燮见《己畦诗集》。
此书是一部系统的论诗专著。内篇论诗歌原理和创作原则,外篇剖析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叶氏对晚明“陈腐”(指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风气)和“颇僻”(指公安派、竟陵派标举性灵)的诗风十分不满。他认为这两种创作倾向“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又不了解“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为此,他提出“变”,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进化。诗虽有盛衰,但总的趋向是“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从而呈现出“尽态极妍,争新竞异,千状万态”的景象,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背离诗教,也就是要坚持“温柔敦厚”。叶氏指出温柔敦厚是“意”,是规范各种“体”的。由是可知作者虽主张“变”,主张进化,但并未脱离儒家的论诗主张。因此,其弟子沈德潜把其主张发挥成为维护正统儒家诗教的“格调说”,也非怪事。
在诗歌创作上叶氏主张“感触起兴”“克肖自然”。在诗人的主观方面要具备才、胆、识、力———“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此四者又可以概括为“胸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辩以出”。
对于诗人所要描写的客观世界,叶氏认为可析为“三语”,即理、事、情,“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此三者又统之于“气”,“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因此创作就在于“以在我之四(才、胆、识、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在论及诗法时他鄙视斤斤于章法、结构,提出“诗无定法”,所谓“法”是由诗中摅写的内容所决定的。
作者还就历代诗创作中的不良倾向提出批评。指出“诗之亡也,亡于好名”,而且是“好目前之名。目前之名则先工邀誉之学。得居高而呼者倡誉之,而后从风者群和之,以为得风气。于是风雅笔墨,不求之古人,专求之今人,以为迎合。”这段话揭露了明清的诗坛登龙之术,这也是《儒林外史》的材料。又说:“诗之亡也,又亡于好利。夫诗之盛也,敦实学以崇虚名,其衰也,媒虚名以网厚实。于是以风雅坛坫为居奇,以交游朋盍为牙市,是非淆而品格滥,诗道杂而多端,而朋友切劘之义,因之而衰矣。昔人言‘诗穷而后工’,然则,诗岂救穷乎?斯二者,好名实兼乎利,好利,遂至不惜其名。”这些话确实能切中明清两代经济繁荣时的诗歌创作倾向。当时城市商业繁荣,文学创作商业化严重,波及到诗歌。
此书论及有关诗歌问题很多,内容极丰富。
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由今人霍松林校注。
另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今人吕智敏对《原诗》作了详尽阐释的《诗源·诗美·诗法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