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制度·私学
古代的私立学校。西周时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特权。由于西周实行嫡长子世袭爵位的宗法制,经历数代之后,一些贵族后裔也就降为 “士” 甚至平民。古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这些曾经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后裔,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春秋时代,多以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等作为谋生的手段,私家讲学渐成风气。孔子创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据说前后共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高足,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派即儒家。孔子以 “六艺” ( 《诗》、《书》、《礼》、《乐》、《易》、《春秋》) 为教材,以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宗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奠定了古典人文教育体系的基础。战国时代,官学的一统天下被彻底打破,私学达到鼎盛。这一时代的私学,并不是初等教育,而是高等教育,类似现代的研究班。凡是思想自成一家的老师,就被尊称为 “子”,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统称为 “诸子”,诸子聚徒所讲之学,也就被称为 “诸子学”。事实上,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就是一个学派,这就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 的自由气氛和繁荣景象。秦王朝建立后,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诸子私学遭到严禁。西汉初年,由于废除了秦王朝的禁令,民间私学开始恢复,私家讲学之风转趋兴盛,至东汉时,有些私立学校的学生竟多达数千人。但战国诸子自由讲学的风气已经不复存在,私学和官学在内容上没有多少差别,都是以儒教经典为教材,“读书做官” 的目的非常明确。科举制度确立后,私学的独立性进一步丧失,成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即使是属于启蒙性质的乡村私塾或义学,也是以官学为范式的,基本上是古典人文教育。北宋以后,一些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学者痛感读书人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的弊端,便创办了一种名叫 “书院” 的新式学校,提倡自由讲学、独立思考的学风,旨在培养好学深思的人文学者。如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主持庐山上的白鹿洞书院时,就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语出 《礼记·中庸》) 作为书院学规,而且邀请不同学派的陆九渊前来讲学。尽管书院学习讨论的不外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传统课题,但其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却与官学大异其趣,因此吸引了不少青年学子。北宋有 “四大书院” (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南宋也有 “四大书院” (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是当时的学术中心之一。这些书院实际上是一种高等学府,有些现代史家甚至将近代意义上的 “大学” 溯源于宋代的书院。元代以后,官方对书院的控制渐严,有些书院本身就是官办的,成为官学的一部分。明清时,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书院,既有官学,也有私学,但大多蜕变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只有少数还坚持着自由讲学、独立思考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