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物·戴震
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大师。字慎修,又字东原,徽州休宁 (今属安徽)人。出身小商贩。戴震自幼聪明过人,“读书好深湛之思”。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记载,戴震少年时跟塾师读 《大学章句》,便对朱熹所谓 《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相隔两千多年,朱熹何以得知。这种怀疑精神后来就表现为 “无徵不信” 的考据之学。戴震博闻强记,对当时主要的学问如经学、小学、史学、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工程等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创获,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在科场上却不走运,四十岁中举人后,曾先后六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不过,戴震的学问却早得到达官贵人和学者名流的赞赏。大学问家纪晓岚和吏部尚书 (部长) 王怀祖先后聘请他为家庭教师。乾隆皇帝开设 《四库全书》 馆,召集全国一流学者参与编纂 《四库全书》,戴震被特别邀请为纂修官,负责校订历算、地理类的典籍。后来,他以四库馆臣的身份再次参加会试,还是落榜,乾隆皇帝便破例让他参加殿试,并赐给他 “同进士出身”的头衔,戴震这才圆了科举梦。但两年后,他便病逝于北京。戴震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他从考据训诂的角度,对 “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的意义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和考释,实际上是批驳宋儒的种种附会。如宋儒将“理” 视为超然于宇宙万物之上的独立存在,戴震却认为 “理” 无非就是事物的 “分理”、“文理”、“条理”,寓于事物之中,不能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即 “气在理先”,“理在气中”,故他主张 “就事求理”: “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如果闭户修养,“冥心求理”,就是圣人也不能掌握 “理”。戴震尖锐地指出,程朱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将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实质上是对人性的扼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戴震悲愤地说: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但在清代,学者推崇的是戴震的学问渊深和考据精核,是他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思想。《清史稿·戴震传》称: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圣人贤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就是从方法论上盛推戴震。戴震的两位弟子王念孙和段玉裁都以考据名家,更加突出了戴震作为考据大师的形象。其实,戴震锋芒直指程朱的批判精神本身,就足以奠定他在清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近代章太炎最早盛推戴震的思想,胡适则以戴震为“朱子以后第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不过,胡适津津乐道的还是戴震的考据方法,他甚至将这种实证的方法誉为 “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