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尚书

宗教学·儒教·附:经学·尚书

儒教经典。又称《书经》,简称 《书》。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以来之书,“书” 在这里就是 “史” 的意思,后来的《汉书》、《隋书》、《新唐书》等史书名,都是模仿 《尚书》 而来。据说,上古设有左史和右史两种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君主的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事之史就是 《春秋》,记言之史就是 《尚书》。实际上,《尚书》是一部上古君王的文件汇编,上至尧舜,下迄春秋秦穆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种文体。汉儒认为是由孔子编定,尊而名其为 《尚书》。据郑玄说,尚即上天,“尚书” 就是 “天书”。传说,孔子最初编定的 《尚书》 共一百篇,秦始皇焚书之时,济南伏生私将 《尚书》藏于自家墙壁之中。其后天下大乱,伏生流亡在外,等到汉朝建立,伏生返回家园,视其所藏《尚书》,只找到二十九篇,遂教于齐鲁之间,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 《今文尚书》,后被汉武帝立为官学。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除孔子在曲阜的故宅,欲扩建其王宫,却在墙壁中发现了一些用蝌蚪文写成的儒教经典,其中就有 《尚书》,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得到后,拿它去和通行的今文经比较,结果多出十六篇,而且字句也有不同。这部从孔壁中发现的 《尚书》 因为是用汉以前的蝌蚪古文写成,故称《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魏晋之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东晋元帝时,一位名叫梅赜的官员奏上 《古文尚书》 五十八篇,还有孔安国写的 《序》 和 《传》。朝廷不辨真伪,遂立为官学,唐孔颖达奉敕编纂 《五经正义》,即采用梅赜所献 《古文尚书》。从此,这部 《古文尚书》便成为通行至清代的唯一版本,也就是我们今天在 《十三经注疏》 中见到的 《尚书》。但是,其中有些篇章的词语及词气颇不类古,从宋代开始,历代都有人对这部 《古文尚书》 的真实性提出怀疑。直到清初,才由著名考据家阎若璩彻底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原来这部被东晋以后历朝尊为圣经的《古文尚书》,包括孔安国的 《序》和 《传》,都是造假,并非真本。梅赜所献 《古文尚书》 实际上是今文和古文 《尚书》 的混合本,其中有二十五篇是伪造,现在被冠以 “伪古文尚书” 的恶谥。平心而论,现存的这部 《尚书》,包括其中二十五篇 “伪古文”,自有其价值。第一,无论真伪,它毕竟对古代中国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二,其中毕竟还有大半篇章是真本; 第三,即使是二十五篇 “伪古文”,恐怕也不可能全是“向壁虚构”,理应有所依据。《尚书》是华夏民族的思想宝库,它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许多思想,例如: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人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纵之”,“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等等。宋代理学家曾抽出 《大禹谟》 中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四句,美其名曰 “十六字心传”,即历圣心心相传的修身秘诀。至于 《洪范》中的五行观念,对古代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就更是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