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儒教·鬼神
华夏民族最源远流长的宗教观念。距今二万五千至五万年前,也就是山顶洞人时代,就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在儒家经典中,称为 “鬼” 或 “鬼魂”。《礼记·祭义》: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除了人鬼外,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草泽、江河湖海等天地万物也皆有神灵,甚至还有灶神、门神、路神等等,古代中国人的鬼神世界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古人生活在这样一个鬼神世界中,而且相信鬼神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或恶运,于是毕恭毕敬地供奉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鬼魂与神灵,所以古代祭鬼祀神的仪式之多,几乎到了无事不拜鬼求神的程度。儒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以这些祭祀礼仪为基础的。《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义》说: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儒家先哲如孔子虽然有 “敬鬼神而远之” 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明训,但他却非常重视宗教祭祀,尽管生活贫困,也不忘祭祀。墨子曾抓住孔子的这一矛盾,说: “您先生既然不信鬼神,何必学祭礼?”其实,孔子并未明确否定鬼神的存在,儒教经典也从未否定鬼神的存在。原因非常简单: 鬼神观念是儒家立教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础,其敬天法祖、忠君孝亲等等也就失去了其信仰上的依据。中国古代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无神论思想,例如老庄的 “天道自然”、荀子的“人定胜天”等等,但先知先觉者的睿智并不能成为民族普遍的信仰。有趣的是,连不信鬼神的老子本人后来也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由人变成了神。在民间,知道太上老君的人可比知道哲学家老子的人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