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学·节日·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夜,即腊月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取除旧布新之意,“岁除” 的晚上自然叫 “除夕”。除夕的主要习俗有吃团年饭、守岁等,据古代文献记载,这些习俗可追溯到唐代以前。《东京梦华录》:“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还以 《守岁》 为题写过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俗称“过年”,据说,“年”本是一种猛兽,吃人伤畜,危害极大,天神便将它锁在深山,只许它在年终时出来一趟,于是每到年终腊月,人们就开始储备食物,除夕时家家关门闭户,挑灯守岁,在门口贴红纸、放鞭炮威吓 “年”,“年” 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深山。除夕守岁的习俗据说就与防备 “年” 的袭击有关。这自然是一种民间传说。但岁末驱邪避鬼的习俗,却是古已有之。据高承 《事物纪原》:“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 傩就是驱邪避鬼的仪式。秦汉以前,每逢岁末,帝王诸侯都要代表国家举行“傩”,叫作 “国傩”,民间同时也要举行 “傩”,叫作 “大傩”。这种仪式中有人击鼓以逐疫,有人跳舞以驱鬼。还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据 《拾遗记》 古人以为桃是西方之木,味辛气恶,能压邪伏鬼,古人在除夕就将桃木刻成人形悬挂在门旁,借以压邪。大约在魏晋以后,桃人演变为 “桃符”,就是在桃板上面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径直写上二神名,唐宋后也有在门上贴钟馗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