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儒教·附:经学·仪礼
儒教经典“三礼”之一。是儒教最早的 《礼经》,原来单称《礼》或 《士礼》。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就是以 《仪礼》 为五经之一。《仪礼》共十七篇,记载了古代贵族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方面的基本仪节。凡是“士” 以上的贵族,待人接物、举手投足,都要遵循这些仪节,以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例如,《士婚礼》 就记载了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直到亲迎的一整套礼仪,包括送什么礼、作什么揖、饮什么酒、夫妻怎样对坐等等,事无巨细,一一有详细规定。《士相见礼》则连士初次相见的见面礼、宾主的客套语、交谈的话题、眼睛看的部位、告别的程序等等,都考虑得非常仔细。又例如,《丧服》记载贵族为死去的亲人服丧的礼仪,包括穿什么样的孝服,守多长时间的丧,都根据亲疏远近关系有不同规定,,这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王朝都有 “丁忧” 的礼制,规定官员凡遭父母之丧,必须去职回家,守丧三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这些繁文缛节,在今天看来,真令人头昏脑胀,但在古代,却是贵族身份的标志,绅士风度的表现,所以过去将这些繁琐的礼仪称为 “威仪三千”。有人认为 《仪礼》 是周公编定,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孔子采集西周古礼编辑而成。由于时代变迁,《仪礼》记载的许多具体礼仪,在汉以后就只成具文,加上其文字艰涩难懂,一般读者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但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基本精神,却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