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龙舞

舞蹈·龙舞

华夏传统民间舞,象征华夏民族精神,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在全国各地。世界上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在节日的灯火中,必有龙舞。关于龙舞的记载,在中国史不绝书。描写龙舞的诗文从汉至清不断出现。龙,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动物,是氏族图腾特征的集合体。它记录了许多氏族融合、统一的历程。一直是华夏民族的象征物和吉祥物。人们迷信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因此舞龙祈雨之风从远古流传至今。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进步和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龙的神力会给人们美好生活的信念逐渐淡化,将龙舞作为一种自娱、娱人的观赏性艺术的作用日益增强。汉代百戏中已有鱼龙曼衍之戏。唐代继承了汉代舞龙求雨的风俗。在旱情特别严重时,宫廷举行烛龙斋祭。明清之时,舞龙更为普及。

《龙舞》流传几千年,产生出多种样式。布扎的各式《布龙》最常见,彩绘布龙多在白昼舞蹈。体内不燃灯,而以竹篾制成节节圆筒形龙身,数十人,每人手举一节,依靠配合默契的群体动作,舞出巨龙蜿蜒翻腾的雄姿。常以双龙加一高举珠球的舞龙人表现“二龙戏珠”,二龙围绕珠球,时而龙头高昂,飞龙在天,时而龙首俯冲,潜龙入渊。南方还流行《草龙》舞,用草、藤扎成龙形,多在久旱不雨时,由赤膊人沿街起舞,围观人群不停向龙泼水,舞龙者被淋得全身湿透,以此祈雨。舞《草龙》有时也叫舞《香火龙》,一般舞《香火龙》在发生虫灾时,夜间进行,把草龙全身插满香火,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有向光性,逐龙身而飞,越聚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

浙江流行的《百叶龙》舞,是一种构思、制作都特别有艺术性的龙舞。舞者手持各种形状的彩灯翩翩起舞,人们只见朵朵盛开的荷花在片片荷叶中飘动,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段优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齐聚场中。突然,一条巨龙呈现在人们面前,原来那一朵特大的荷花灯背面绘制的是一个辉煌的龙头,朵朵荷花灯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蝴蝶灯则成了摆动的龙尾,而荷叶灯则变成了朵朵白云。于是一条美丽的花龙便横空出世,在白云间穿行萦绕。广东一带的火龙舞则更为精彩刺激,蜿蜒的火龙口中吐火,身上冒火,飞腾的烈焰灼烧舞龙人,但舞龙者仍奋不顾身,飞舞不停,身上烧灼的伤泡越多来年越幸运的意念,使舞龙者忘记了烧灼之苦。火龙以它耀眼的光芒,闪烁在元宵佳节的灯火中,凌空飞舞,穿过欢腾的人群,宛若真龙下界。《纸龙》、《段龙》等舞,龙头、身、尾分离,依靠舞动纸条、绸带等流动的线条,表现出龙敏捷灵活的身姿。羌族的巫舞中有《麻龙》舞。巫师一手执一精制龙头,另一手舞动六米余长的麻绳为龙身,两手配合密切,龙首时起时伏,龙身也随之甩动,龙尾在甩动中啪啪作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龙舞。

此外,还有以稳定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取胜的《板凳龙》,舞时,以长条凳饰龙形,分别在长条凳上扎上龙头、身、尾,三人起舞,前面二人各举一条板凳腿,高举龙头,后面一人双手举起板凳的后两条腿,紧跟其后执龙尾,上下滚动,煞是好看。浙江新安等地的大型《板凳龙》舞,气派更为宏大。龙头、龙尾由高超的民间艺人精心扎就。龙身各节由各家各户扎制,扎制时关门闭户,为了节日上一比高低。节日之时,家家户户抬出自扎的龙身,一节一节连接起来,一节称一轿,小村能有八九十轿,大村能形成近二百轿的巨龙,浩浩荡荡的人群,掮着自制的龙身,在鞭炮、鼓乐声中,巨大的龙身越转越快,直至首尾相缠,形成游龙盘柱之势,然后再舒展龙身,继续穿街游巷。中华龙舞表演形式极为丰富,姿态各异,至今犹历历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