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牡丹亭

音乐戏曲·牡丹亭

明代传奇,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清远道人,临川人。汤显祖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后四种被称为“临川四梦”。《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明代传奇的最高峰,它取材于笔记和话本小说,特别是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之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其剧情是: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一日偶闯被父母视为禁区的后花园,园中春景引起杜丽娘的伤春之情,后在梦中见到一个手拿柳枝的书生柳梦梅,并与之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道,从此便为相思所苦,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在花园内见到杜丽娘临终前的自画像,他观画思人,终和其阴魂相会,结为夫妇。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得以复生,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两人的婚事,后来在皇帝出面的情况下,二人方得正式成婚,全家大团圆。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优秀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杜丽娘为追求“爱情”而梦、而死、而复生的曲折过程,揭露了封建礼教与青年男女追求自己幸福爱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暴,热情地歌颂了为反抗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奋斗不息而生死不渝的青年妇女,从而生动地反映了被晚明资本主义因素和阶级斗争刺激起的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有光彩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一位把爱情视为天然,珍惜青春,为争取爱情幸福和个性解放而与封建礼教展开坚决斗争的坚强的女性典型。她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在其父母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内住了三年多,连花园都没有去过,其师父陈最良是她在杜家的惟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不堪的老学究。父母给她安排的是一条守“三从四德”、做“贤妻良母”的生活道路。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这个正在成长的少女苦闷。《诗经》中的爱情诗引动了她青春的觉醒。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偷地游了花园,她一面惊叹自然的美景,一面不由得深深叹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惊梦》)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又回忆起诗词乐府里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惊梦》),有的“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惊梦》)。这一切给她以鼓舞,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于是她决然背弃封建礼教的训诫,在梦中与柳梦梅私自结合了,并发出“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誓言,这是她对理想追求的大胆写照。《写真》一出,她由情而病,病危时不但毫不后悔,反而更热烈地追求爱情,忍着病痛为自己画像,并期望死后能得到梦中人的爱情。杜丽娘由病而死,但她的死并不是爱情的失败,而是爱情的开始。她主动会见柳梦梅,实现了生前的愿望,并下了“生同室,死同穴”的誓言。神圣的爱情的力量又使她复活了。爱情在这里冲破了封建礼教的一切束缚,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复活后的杜丽娘,公开地向封建礼教宣战,这是“至情”的巨大力量所在。杜丽娘的形象是汤显祖呕心沥血所创造出来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不论是梦中的幻影,还是死后的游魂,都构成了美妙如一的整体,使剧本获得了不朽的生命。杜丽娘的性格反映了16世纪末叶的时代特征,她的思想也正是当时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

《牡丹亭》是一部反封建主义的杰作,它通过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正可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吕天成《曲品》)。在艺术表现上,采用诗的手法,运用诗的笔调,抓住细腻的心理活动,予以真切的描绘,全剧充满诗的意境。语言自然真切,宾白饶有意趣,曲词兼有北曲的活泼、南曲的婉转,极为精彩传情。《牡丹亭》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使它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