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孔丘

古代教育·孔丘

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于学,博习诗书礼乐,“学无常师”。年轻时曾做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的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三十岁,开办私学,从事教育。50岁任鲁国中都宰,后升司寇。不久离职,率弟子周游列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得用。68岁重返鲁国,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作,直至逝世。世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整理了《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其言行为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一)在教育目的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只能制约人的外部行为,德治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认为“贤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教育,因此“学而优则仕”,造就“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成为其教育目的。

(二)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问题。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可养成“君子”的品德。以此为依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除奴隶外,不分贵贱、族别、地域,都可入学接受教育。他创办新学,以“有教无类”为原则招收弟子,冲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促进了学术的下移。

(三)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从《论语》中可概括出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信实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而以德育为先。

(四)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流传后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启发诱导。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好学。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好学态度;学而时习。如“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以约驭博,主张知识面不仅要广,还要深刻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颇有指导意义。

孔丘杏坛讲学图

(五)关于道德教育,孔子以其学说“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以“礼”为道德准则,提出了“克己”和“爱人”的道德教育内容。“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在财富的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爱人”即要求一个人要时刻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了“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德育原则。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孔子推崇“内省”的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六)在教师和师生关系上,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热爱学生,无私无隐。“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以身做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核心和正统。孔子亦被后人推崇为“圣人”。孔子还是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经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六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他留下大量教育思想遗产,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和精神生活起了指导作用,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