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韩愈
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因祖居昌黎,故又称昌黎先生。他自幼丧亲,三岁而孤,随伯兄度日。少年时刻苦攻读,曾博习诸子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其后做过地方官和朝廷官,并曾任四门学博士、国子学博士和祭酒。他任潮州刺史时,曾自捐薪俸创办“乡学”;任国子祭酒时,曾为整顿中央官学做了大量工作。他还著有《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学颂》等教育论文。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针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于从师的错误思潮,阐述了有关“从师”和“为师”的一系列主张。首先,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从“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和历史事实出发,认为无师则惑不得解,无师则必“愚益愚”。其次,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他说:“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论述,不仅是比较全面的,而且摆法也是得当的。再次,明确了教师的根本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闻道在先、有道在身、“无长无少”、“无贵无贱”的择师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最后,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原则。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以道、业为基础的。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在道业的基础上是平等、互学的。
韩愈像
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出颇有见地的为学见解。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首先在德、业两方面向学生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即“德成”和“业精”。其次也指出了达到此种境界的途径,即在“思”和“勤”两方面下功夫,这是很有道理的。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还提出了极为宝贵的学习方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勾其玄。”即在阅读有关记载事情的书籍时,应该分清主次,掌握要领;在阅读有关阐述道理的书籍时,应该抓住实质,领会精神。这就是说,读书学习,要根据不同书籍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些见解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参见“韩昌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