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先哲、学术流派·老子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相传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晚年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垄亩,授徒讲学。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战国时期,他的语录广为流传,经环渊整理,成《道德经》上下两篇,即今本《老子》。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叫做“道”,也称“朴”或“无”。把它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变化的总规律。“道”是混沌未分、无象无物、原始的、永恒运动的、不可感知的万事之宗。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及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这个法则是“自然”,这个运动形式就是一种封闭式的往复循环,“周行而不殆”。“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一切事物都寓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中,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识事物发展的总规律要用透彻的思维去分析。老子认为只有保持事物的弱小屈辱地位,才能避免物壮则老、荣显则亡的坏结局。老子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常不为”,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劝谏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薄税敛、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让人民陷入无为之地,使之不能为或想有为而不敢为,在经济上毁掉一切巧利之器,视黄金为粪土,在精神上去掉一切知识。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这个社会是“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思想后来被称作是“人君南面之术”,因为其中有些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玩弄权术的秘诀。老子的思想是唯心中包含有唯物的成分,辩证思维中露出了形而上学,反动中又有进步的因素,给人以智慧,更教人以权诈,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是其门徒,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