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我国自古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并引杜公瞻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登高在汉代已形成世俗。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得“重阳”之名,又称之为“重九”,采菊是重九的重要活动之一。登高并非始于汉代,《楚辞·九怀》就咏唱了暮秋登高,辞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运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汉继楚俗,但登高作为重阳的一项主要民俗活动,大致是形成于东汉。唐代时登高风气更盛,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岑参、杜甫、刘禹锡等都留下了在重阳节登高的诗篇。诗人岑参在登上大雁塔后曾作:“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杜甫在漂泊夔州时,贫病交加,仍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之一)之句。其中还有较为流传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李白也很喜欢登山,他曾在重阳日登上洞庭湖畔的高山,一边吟唱“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一边饮酒,观赏湖中水军的操练的精彩场面。李白在登天姥山时,脚穿着东晋诗人谢灵运设计制造的一种前后装有齿的木屐,上山时将木屐前齿去掉,下山时则将后齿去掉。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