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忧国忧民
忧国忧民指在国家面临危难或人民遭遇困难之时,首先为国家和人民担忧,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出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无比的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养育了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儿女,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无比关心。
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因遭奸佞小人的谗陷而一再被贬,但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投江自尽。据《后汉书》载:马援六十二岁仍请求作战。光武帝怜其年老没有同意,马援奏说仍能披甲上马领军作战,并骑在马鞍上回视,示意他还可以被任用,终于获得光武帝的许可,带兵征讨五溪蛮(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武陵的五条溪水地区,因此得名)。东晋名将祖逖,“常怀振复之志”。当时正值永嘉之祸,于是进谏晋元帝司马睿请兵出战,渡江至中流,祖逖“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壮志豪情令众人叹服。中国历史上既有像屈原那样,在国运衰微时“哀民生之多艰”、“恐皇舆之败绩”,也有马援那样请战缚缨的忧国忧民和祖逖“中流击楫”的忧国忧民。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受到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后来创作了大量风格豪放的诗篇,表现了希望国家统一的忧国忧民思想。他在临终前作的《示儿》诗,几乎家喻户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陆游一生政治思想的总结。陆游一生爱国,虽年老仍然“僵卧孤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它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鼓舞和鞭策着历代的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