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乐记

音乐戏曲·乐记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乐记》作者公孙尼子,生活在战国初期,相传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的再传弟子。《乐记》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存其前十一篇,关于音乐创作、演奏、乐律和乐器等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文字在后十二篇中,现已失传。

《乐记》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其次,作者还明确论述了音乐和生活、政治的关系,认为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乐记》认为音乐与政治是相通的,太平时代的音乐充满安乐,政治也修明、和美;祸乱时代音乐充满怨恨,政治也倒行逆施;国家将亡的音乐充满悲哀。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会与欣赏者内心的感情发生共鸣,有什么样的音乐,人们听了就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对现实政治也会产生批判或赞助的态度。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乐记》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而且要运用音乐的美感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乐记》中提出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地主阶级的音乐思想体系,在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