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曲·乐府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始于秦朝,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改组后的乐府设在长安西郊专供帝王游乐的上林苑里,其组织十分庞大,由乐工出身的著名音乐家李延年主持音乐的改编和创作,张仲春等专业音乐家、司马相如等数十名著名的文学家都就职于乐府,此外还有上千名乐工。这些乐工按分工的不同,分为“郊祭乐员”,专门表演用于祭祀的周秦以来及汉代创作的乐舞;演奏用于出行仪仗的鼓吹乐的“骑吹鼓员”;演奏南北民间音乐的“邯郸鼓员”、“江南鼓员”、“巴渝鼓员”;演奏乐器的“竽员”、“瑟员”、“琴员”;演唱各地民歌的“齐讴员”“蔡讴员”;演唱各地百戏的“秦倡员”、“秦倡象员”;表演少数民族音乐的“诸族乐人”;还有“齐四会员”、“巴四会员”,“楚四会员”等。这些乐工绝大部分是来自民间具有丰富艺术经验的艺人。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乐府搜集的西汉时期民歌,有目可查的138篇,乐府还创作并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汉代乐府的设立促进了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公元前7年,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经济的衰退,统治者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音乐机构,汉哀帝撤消了乐府机构,在乐府全部829个工作人员中,担任民间音乐工作的441人全被罢免,只留下掌管贵族音乐的388人。乐府的设立和发展,虽然主观上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但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后世音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汉代以后,各朝虽仍有乐府机构,却不再大规模地进行民间歌谣的采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