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和本书撰述宗旨
辉煌灿烂的宋代文学给中国和整个人类社会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作为登峰造极的宋代文化之冠冕的宋代文学,称得上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是培育后世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因此,宋代文学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持续不断地激发起一代又一代接受者对它进行解读、鉴赏、整理、评论和研究的热情。宋代文学就是在世世代代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构建出了一个极为宽广的学术研究领域——一个结构完整且自成系统的文学研究分支学科。如果可以将宋人对本朝文学作品的解读鉴赏、编辑整理和议论批评视为一种研究,那么宋代文学的研究史几乎就和宋代文学本身一样古老,它几乎是和宋代文学同时产生、同时发展起来的。例如,早在宋真宗时,石介就写有《怪说》一文,对北宋初期西昆体的诗歌进行了批评。北宋中期,欧阳修著《六一诗话》,其中有些段落就评论了本朝的诗歌作品,总结了宋开国以来诗歌创作的某些经验。北宋末吕本中所作 《江西诗社宗派图》,可视之为对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的第一次系统的研究和描述。此后直至南宋末年,一直不断有人对宋诗、宋文、宋词作品进行整理、编辑、出版和评论。宋人自己编辑选录的许多宋文、宋诗、宋词总集或选本,既是文献学的成果,也是一种体现编选者文学史观和审美趣味的文学研究成果。宋代诗话、词话更是宋人研究本朝文学的两种重要著作形式。如果严格一点说,以对宋代文学的整体认知(即将宋代文学作为知识对象来看待)作为“研究”之标志的话,那么完整意义上的宋代文学研究是从南宋初年开始的。宋高宗绍兴年间的文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可也。”张戒的话意味着,在南宋初年,宋诗已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对象与其他朝代的诗歌区分开来,真正意义上的宋诗评论与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以后严羽《沧浪诗话》对宋诗特征的论述和褒贬,更标志着宋人对本朝诗歌的整体认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在词的领域,南宋初年王灼的《碧鸡漫志》第一次对北宋词的流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到宋末元初的张炎更在其《词源》中对两宋词及重要的宋词作家进行了系统的评论;沈义父《乐府指迷》则对宋词的创作经验与技巧作了概括和总结。这些都证明,宋代文学研究历史十分久远。
元明两代,虽然宋诗曾受到冷落,并由于词学的中衰而宋词也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但还是陆续有人对宋诗、宋词、宋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刊刻和评论。例如,明英宗正统年间,吴讷编辑了《唐宋名贤百家词》;明末毛晋编辑刊刻了《宋六十名家词》。明代为数不多的几部词话(特别是杨慎《词品》),都对宋词著名作家作品进行了评论。在宋文的接受和研究方面,明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唐宋派”崛起,力矫前后七子模拟古人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唐顺之编《文编》,选入《左传》《国语》《史记》等古文和韩柳欧苏曾王等大量作品。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更是明确地标出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传统,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学习和研究宋文成为时尚。宋诗受人注意,大约开始于明末。潘是仁编选《宋元诗四十三家集》,其中有宋诗26家;曹学佺编选《历代诗选》506卷,其中有宋诗107卷。此外汲古阁也刻印了一些宋诗。
进入学术研究风气浓郁的清代以后,宋代文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基本文献得到了进一步的整理,研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清初许多诗人喜学宋诗,于是搜集整理宋人诗文集成为一时风尚:(一)重刻宋人诗文集。有些宋代诗人的后裔或同乡,曾取明刊本重刻,使宋人诗文集得以刊布流传。(二)辑佚。《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诗文集一百四十余种,这是清代规模最大的宋代文学辑佚工作。此外尚有单个作家集子的辑佚如《晏元献遗文》《梁谿遗稿》等。(三)编录总集。这一工作从明末已经开始,如上面提到的潘是仁《宋元诗四十三家集》等,而到清代则陆续大规模地进行。如陈焯《宋元诗会》,所选宋诗有497家;陈有《宋十五家诗选》;吴之振《宋诗钞》列100家,其中未刻的有16家。后来曹庭栋《宋百家诗存》亦列100家,不与上二者重复。清中期厉鹗所编《宋诗纪事》是一部介于总集与诗话之间的大书,它选录宋诗,兼附逸事和评语,收3812家,搜集甚富。至清末,陆心源又编《宋诗纪事补遗》,较厉鹗《宋诗纪事》增多约三千家。(四)藏书家收集。清初一些藏书家很注意收藏宋人诗文集,如季振宜《沧苇宋元书目》、朱氏《结一庐宋元本书目》、朱彝尊《潜采堂宋元书目》、陆其清《佳趣堂书目》等。这些藏书家对于宋人诗文的收集整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理论研究上,伴随着清末民初声势浩大的“宋诗运动”的兴起和“同光体”的出现,宋诗的历史地位受到了空前的肯定与推尊,宋诗之不同于唐诗的艺术特征得到了系统的阐发与论证。在宋文的编选、整理与传播方面,清人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乾隆年间,沈德潜选编了较明人《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总集更精粹的《唐宋八大家古文》。光绪年间,由庄仲方编选的南宋诗文总集《南宋文范》70卷刊行于世。此外清人还整理刊行了一些宋人诗文别集。清代最大的古文创作流派——桐城派则对宋文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阐发。
宋词的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更是在清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清代号称词学“中兴”,创作大盛,理论批评与资料建设也因而大盛。早在康熙年间就出现了万树《词律》、王奕清等《钦定词谱》《御选历代诗余》等专书及一批词话著作。由于学习与借鉴前代词以繁荣当代创作的愈来愈迫切的需要,清人精心构建了以研究宋词为重点的词学、词史研究体系。研究的热潮是由清初的浙西词派和清中期的常州词派相继掀起的。浙派开山祖朱彝尊推尊南宋词,以南宋词人姜夔、张炎二人为填词的楷模,并编选了《词综》一书,采摭唐宋金元共六百余家的两千二百多首词,借这部大型词选来推广自己的作词主张。汪森为《词综》作序,更系统地阐述了浙派的词学观,驳斥了“诗余”、“诗降为词”的传统说法,充分地肯定了宋词(特别是南宋词)的历史地位。浙派的理论主张及其作为流派旗帜的选本《词综》,对宋词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清中期,浙派片面推尊姜张而导致的词作空虚、狭窄的弊端愈来愈显著,于是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词派崛起,力挽颓风。张氏论词主北宋,并以比兴寄托说词,编选了一本《词选》来表达自己的词史观。他强调词的思想内容,对唐宋词的发展有比浙派深刻的认识,所标举的历代重要作家也比较全面,对若干宋词大家的概括性批评也较为精当。到了常州派,宋词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受到了空前未有的推尊。宋词从此不再被视为小技和末事,从而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研究、鉴赏和学习借鉴的兴趣。周济是张惠言之后常州词派最杰出的理论家。他发挥张氏“意内言外”之说,进一步明确提出作词要有寄托及“诗有史,词亦有史”等主张,并将这些观点体现于所著《词辨》《宋四家词选》等书中。到了周济,宋词研究臻于“体益尊,学益大”的境界,其观点大大影响了晚清及近代的宋词学者。清末民初的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等几位词学大家,都或多或少受常州派的启迪,在词论上都有所建树,并对宋词的整理、校勘、编辑和笺释评论做出了前人所不及的贡献。可以说,词学研究在清及近代的宋代文学研究中,成就最大。
清代虽然为宋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但现代意义上的宋代文学研究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却是20世纪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20世纪开头的二三十年间,随着中国文学研究走向现代化的快速步履,宋代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国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系列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学科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有标明“宋代文学”、“宋文学”、“宋词研究”、“宋诗研究”等字样的研究专著出现(如吕思勉《宋代文学》、柯敦柏《宋文学史》、胡云翼《宋词研究》《宋诗研究》、梁昆《宋诗派别论》等)。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为止的100来年中,在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宋代文学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00—1928、1929—1949、1950—1978、1979—现在),被建设成一个体系完整、成就显著的学术部门。在第四阶段,作为宋代文学学科繁荣与成熟之重要标志的一件大事是:2000年春天,集全国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为一个团队的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 在上海正式成立,随后,《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与《新宋学》两个会刊也相继问世了。关于这四个阶段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本书的结语中有具体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应该强调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是宋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好时期。随着“文革”浩劫的结束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大陆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开始走上正轨,宋代文学研究也于80年代初开始复苏,在经历了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热、鉴赏热和文化热之后,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的繁荣局面,出版发表的宋代文学研究著作和论文的数量,远远超过此前80年的总和。学科的快速发展与壮大向我们提出了对这个研究体系进行整理和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的任务。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虽然扎实的、高质量高水平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很多,但重复的、炒冷饭的、低水平的、不符合学术规范乃至剽窃别人成果的“假冒伪劣产品”同样也不少。因此,有必要站在今天的学术高度,对迄今为止宋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及其知识积累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总结,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和系统化的梳理与描述,借以反映当代学术所达到的认识深度,为未来的从业者提供借鉴。
本书就是从这一学术目标出发,为宋代文学研究而编撰的兼有总结和介绍意义的概论性著作。我们的意图是要为宋代文学的研究者及一般读者提供可靠和稳定的相关知识,并使此书起到引导初学者(包括宋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和其他古典文学爱好者)入门的作用。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反映宋代文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及其相关成果。为此,在章节安排上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考虑: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宋代文学的基本内容”,下设八章,按文体(诗、词、散文、辞赋、四六、文言小说、话本小说、戏剧、文学批评等)概述宋代文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发展。承担本编各章撰稿任务的都是在相关领域积学有素的知名学者或新秀,他们的论述不但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各体文学的发展概况,而且还包含了他们自己和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基本判断与科学认知。中编为“宋代文学与社会文化”,下设十章,分专题讨论了宋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与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相关的重要问题,包括宋代文学与政治、与理学、与佛道二教、与科举制度、与都市社会生活及与当时国内民族斗争的关系,还有宋代文学的传播、宋代文学与其姊妹艺术的相互影响、宋代文学与文学传统之关系等问题。这一编的十多位撰稿人都是对相关问题深有研究并发表过相关专著或论文的学者,他们的论述反映了当代学术界对宋代文学进行多角度的文化观照所达到的理论深度。下编为“宋代文学的基本文献”,下设四章,是对宋代文学基本文献的介绍,是为初学入门者准备的基本知识。这一编的三位撰稿人都是对宋代文学和文化典籍较为稔熟的专家,他们提供的材料翔实可靠,介绍中还包含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心得,可供读者借鉴和汲取。书末的结语是对20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简略回顾,叙述百年学术发展各个阶段的主导倾向和主要成果。因篇幅所限,这篇结语只能择要论述,略去许多具体问题和资料,但读者如将它与书后所附“研究书目举要”互相参看,则可大致了解百年间宋代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尽管作了如上的安排和设计,本书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甚至缺陷。因为一者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平有限,二者国内宋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毕竟,在古代文学的几个分支学科中,宋代文学研究与邻近的唐代文学研究相比,所得成果较少,总体水平还有所不及。在宋代文学研究中,曾经有过重北宋轻南宋、重词轻诗文、重视大作家忽视中小作家的偏颇,也有过某些领域过多投入、某些课题过分集中而某些重要领域与重要课题却乏人问津的情况。研究格局中的这些不平衡和空白之处,也必然会反映到我们的概述和论证中来。因此,虽然我们力求将本书写成能充分反映宋代文学基本内容与研究水平的学科概述,但是否完全达到了这个目标,尚待学界同仁进行鉴定,恳请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