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元代杂剧与南戏·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节选)
马致远
第三折 昭君出塞
(番使拥旦上,奏胡乐科,旦云)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 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 自古道: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驾引文武内官上,云) 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唱)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 分飞翼,怎承望!(云) 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唱)
【驻马听】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做下马科) (与旦打悲科) (驾云) 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杯酒。(唱)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您则与我半句儿俄延着唱。
(番使云) 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驾唱)
【落梅风】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回头儿却纔魂梦里想。便休题贵人多忘。
(旦云) 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诗云) 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留衣服科) (驾唱)
【殿前欢】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番使云) 请娘娘行罢,臣等来多时了也。(驾云) 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做别科,驾云) 我那里是大汉皇帝!(唱)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尚书云) 陛下不必挂念。(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 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尚书云) 陛下,咱回朝去罢。(驾唱)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你管燮理阴阳,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 假若俺高皇,差你个梅香,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尚书云) 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 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尚书云) 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驾唱)
【鸳鸯煞】我煞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 唱道亻宁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喨,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 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做行科) (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 (番使云) 这是黑江,番汉交界去处; 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 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 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跳江科) (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 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 (诗云) 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 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本剧选自明臧晋叔编《元曲选》。
《汉宫秋》全称《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马致远最有成就之剧作,《元曲选》把它列为“元曲百种”之冠,是一部历代传诵和搬演的历史名剧,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以下分别略述几个问题:
一、《汉宫秋》故事梗概及各折主要内容
这个剧本写大家熟知的“昭君和番”的故事。它的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剧中主角男性汉元帝,属于“末本”)——
汉元帝(系刘邦七世孙刘洵之子刘奭)时,中大夫、宫廷画师毛延寿,见元帝感到“后宫寂寞”,竭力怂恿挑选天下“室女”(未婚闺女),以充后宫。元帝感到“甚合朕意”,即封他为“选择使”,到各地去刷选。这就是本剧“楔子”的内容。
毛延寿到全国各地选了九十九名“室女”,最后在秭归县(今湖北西部之“成都秭归”,原属蜀中,故称)选中王嫱。她字昭君,为农家之女,但她长得光彩照人,真乃天下绝色。毛延寿要昭君父亲送给一百两黄金,就可选为“第一美人”。因为农家没有这个能力,没送黄金。画师毛延寿于是趁在画图形时加以暗害,即在昭君画像上点出一些破绽,坏她的美容。因此,昭君入宫后就退居永巷,打入冷宫,根本见不到君王,别说受宠了。可是,无书不巧,恰恰有一天,正当昭君为了消遣弹着琵琶时,汉元帝到后宫巡幸偶然听见,寻踪而至得见了昭君,才发现她原是一位天姿绝色的美女,于是,封她为“明妃”。此后,昭君获得元帝的异常宠爱,并揭穿了毛延寿的奸谋。这是本剧第一折的内容。
毛延寿的诡计因昭君得宠而败露了。他畏罪带着“美人图”潜逃至匈奴,并献计说服番王侵犯汉边境,向汉元帝指名索要昭君。在番兵压境时,汉朝满朝文武束手无策,个个像是“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只是一股劲地连劝带压地要元帝答应这个无理要求。而这时元帝正同昭君“恩爱异常”,因而骂他们“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表示很恼怒;但在强敌面前,在朝臣劝诱之下,舍此也别无他路。正在这个进退维谷之际,王昭君毅然以国家安危为重,情愿牺牲自己而去和番,以息刀兵。这是本剧第二折内容。
第二天,元帝虽然亲自来到灞桥为昭君出塞饯别,但心里十分悲伤,矛盾情绪无法排解:既恨文武百官不敢出头为朕分忧,又怕敌人势力强大,自己丢掉江山;既舍不得心爱的明妃出塞,又不得不忍痛割爱让送给敌人。这就是这场“饯别出塞”的沉重凄哀气氛。昭君离汉,当走到边境时,她早下定以生命报国之志终于实现了:她举酒南望祭奠后,立即跃身黑江而亡。番王为她这一壮烈行为所感动,决定将叛贼毛延寿送还汉朝治罪,以修和好。这是本剧第三折的内容。
在一个秋夜里,汉元帝深居宫中,闻孤雁哀鸣,引起对昭君的无限思念。梦中短暂的相会,更增添了愁绪。最后,匈奴派使者送毛延寿来汉讲和,元帝即将这个逆贼斩首祭奠昭君。这场悲剧于是结束了。这是本剧最后一折即第四折内容。
二、具体选讲第三折《昭君出塞》
从上述全剧情节介绍中知道,第三折是一折点明主题和具有精湛艺术的“重头戏”,也是《汉宫秋》剧情发展的高潮。因此,重点选读这一折是很有意义的。
这折戏,主要描写“昭君出塞”的过程,其中含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元帝灞桥饯别,昭君留衣出塞;二是南奠沉江,单于礼葬,送贼还汉。
第一层:元帝灞桥饯别,昭君留衣出塞
自从王昭君在紧要关头决定自己出塞和番之后,在这一折里,首先由番使簇拥着明妃娘娘上场,并奏着胡乐。明妃说: “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送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刚得到君王的宠爱),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指美人图)。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 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指塞北匈奴居住地带),风霜怎生消受也! (怎么吃得消哟!) 自古道: “红颜胜人(美人) 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这是作者引用了宋人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一诗中的最后两句。它的意思是说,自古美人生来多薄命,不要怨天尤人,应当怨自己命苦(有点“女人祸水”论味道)。
接着,汉元帝率朝中文武官员和内侍们赶来,说: “今日灞桥饯别送明妃,却早来到也。”
下边是元帝唱的第一支曲——
【双调·新水令】锦貂裘生(勉强) 改尽汉宫妆,我则索(只得) 看昭君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此用元诗人元淮《昭君出塞》诗句,意是说旧恩短、新恨长。“金勒”,即马笼头。此借“短勒”、“长鞭”作喻) 本是对金殿鸳鸯; 分飞翼,怎承望(指望)! 元帝唱罢 【新水令】,对着百官说: “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含有务必设法之义) 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说完,接着唱了一支【驻马听】 曲——
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这支曲辞疑难字词较多,先在以下加以集中诠释——
大国使与悒怏——大国使,指国家使臣。(悒怏(yì yàng邑央),忧郁、不乐之状。
小家儿出外也摇装——意即平民百姓,也有“摇装”送行的习俗,何况帝妃远别呢,更应当饯行送别。摇装,也作“遥装”或“遥妆”。这是我国自南北朝至明代一直流传的习俗。远行者在离家前,择一吉日先期出门,举行饯别仪式,亲友送至江边,被送者上船,一会儿,又折回来,另日正式出发。
尚兀自与渭城衰柳与灞桥流水——尚,还也;兀自,也有“还”意。这是同义词迭用,即“还有那”。渭城衰柳,用王维《渭城曲》之意;渭城,在今咸阳东。灞桥,指灞水,是渭河的支流,今西安市之东。这二句是借“衰柳”与“流水”抒发自己心情。
偏您不断肠——独有你这些人,指投降派官员,对昭君出塞一点也不难过。撮在琵琶上——撮,聚集。琵琶上,指昭君与元帝初见时琵琶声。这里,仍化用元淮诗《昭君出塞》“一天怨在琵琶上,试倩征鸿问汉皇”之句意。
在这两支曲中,元帝对这位勇于承担国家灾难的具有刚毅品质的明妃出塞,是十分爱恋与惋惜的。但是,这样一对“金殿鸳鸯”却被拆散了,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全剧的症结所在。试想一个堂堂的汉朝天子,连自己一个宠妃也保不住,还能保护百姓?可见作为一国之主的元帝是何等的无能!何等的卑怯! 这时元帝下了御马与昭君悲伤地相对,(“打悲”,作悲伤的样子。此处作为科范的“打”,作为“做”解),跟侍从们说:“左右慢慢唱者,我与明妃饯一盃(同“杯”)酒”。元帝酙上一杯送别酒对着昭君情意缠绵地唱道——
【步步娇】您将那一曲阳关(此处指《阳关曲》的曲调,藉以喻别离之情) 休轻放(请昭君出塞后不要忘记旧情),俺咫尺如天样(是说彼此虽近在咫尺,却似天渊之距,极言惜别之情),慢慢的(地) 捧玉觞。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时光,且休问劣了宫商(劣,此作“低下”或“败坏”解;宫商,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征、羽”的简称,此指腔调),您则与我半句儿(不多几句) 俄延着唱。
这曲最后两句曲辞是说:请你不要管他是否荒腔走板,音调不协,你也和着唱它几句,以便稍稍拖延一些辰光,可以多待会儿。
人总是这样的,越是别离在即,越感到依依不舍。元帝与昭君何尝不是如此。但番使却在催促着起程。说: “请娘娘早行,天色晚了也。”
这就更加激起了元帝的惜别之情。于是,又唱了一曲【落梅风】——
可怜俺别离重。你好是归去的忙。寡人心先到他李陵台上(李陵,汉代名将,兵败降了匈奴。李陵台在元代上京,即今内蒙波罗城),回头儿却才魂梦里想。便休题(同“提”) 贵人多忘。
开始,元帝还怀有一线希望,用饯别拖延一点时间,以便与爱妃多挨些时光。但是,这可怜的一线希望,也为番使“催促早行”声所粉碎,破灭了。元帝心头无限惆怅,真是柔肠寸断。昭君也没奈何地把自己的汉装换上了胡服,并将汉家衣服留下,深情地对元帝说: “妾这一去,再何时得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都留下者。” 并随即念了四句诗: “正是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
这四句诗,原是一种“集唐体”(明清盛行),即将前人的诗句摘上几句集成一首诗。此诗的前二句为李白《王昭君》五绝的后二句;此诗的后二句,乃宋人陈师道《妾薄命》五古中的二句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却是语短情深意长,进一步刻画了昭君忠贞亮节的光辉形象。元帝又唱了一支【殿前欢】曲——
则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风吹散旧时香。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疑当年昭君因冷遇所居住的永巷——禁锢宫女之地),猛到椒房(皇后居住之处,用椒和泥涂墙,故称),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即陡的,突然) 又横心上。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其投降,武不屈,即禁放北海牧羊,十九年后才得返汉)?
当元帝见昭君留下汉家衣装时,就勾起了往日的回忆和对今后的想念;退居永巷时的冷落,进了椒房后的欢娱;对镜理妆的倩影,昭君那股“风流相”,统统浮现在心头。可是,现在她出塞了,何时能归来呢?番使再也不耐烦了,于是说:“请娘娘行 (走) 罢,臣等来多时了也。” 元帝见此情景,只得说: “罢罢罢,明妃你这一去,休怨朕躬也。” 没奈何作了告别。最后,又说了一句自我责备的话: “我哪里是大汉皇帝!”
堂堂帝王连一个小妾也保护不了,确实愧称“大汉皇帝”!
这时,元帝的心境是难以平复的:在理智上,早知娘娘出塞是无可挽回之事;但在感情上,却怎么也割断不了对昭君的爱恋之情。于是,只得迁怒于人,大声斥责起周围文武官员来了。他唱道——
【雁儿落】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指玉门关) 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保亲”、“送女客”,均是宋、元时婚礼中对送亲者的一种称呼。女子出嫁时,由亲戚一人陪送至夫家,叫“送女客”)。
这几句曲辞是说,我现在正处于“项羽别姬”那样的困境,但在我身边不见有历史上的李左车和萧何那样既有谋略又勇于任事的良臣名将。这里,提到的李、萧做媒送亲之事,史书上并无记载,之所以这样说,不外乎是元帝藉以讽刺朝中文武大臣而已,斥他们除了保亲、送女客之外,别无用处。这时,尚书令五鹿充宗在旁不仅不能为天子分忧,反而毫不介意地劝说:“陛下不必挂念。”于是,更激起了元帝的愤怒,唱骂得更厉害了——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不是那) 架海紫金梁(元杂剧,常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来喻重臣名将),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您也要左右人扶侍,俺可甚糟糠妻下堂(此用了东汉宋弘不肯休弃前妻的典故),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今日央及(央求) 煞(即“索” ,“要”的意思) 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五鹿充宗又劝元帝说: “陛下,咱回朝去罢。”
元帝置之不理。继续既自嘲又训人地唱着——
【川拨棹】怕不待放丝缰,咱可甚鞭敲金镫响(“放丝缰”、“鞭敲金镫”是元代习俗,形容胜利归来的气概。杂剧常用“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回”)。你管燮理阴阳(燮理,调理。古代特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掌握朝纲,治国安邦,展土开疆;假若俺高皇(帝自称),差你个梅香(元戏曲对婢女的通称)。背井离乡,卧雪眠霜,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意指舒适高雅的处所),我便官封你一字王(辽、元之际的最高爵位,不一定专指)。
这时,元帝对朝臣们平时以贤臣名将自居,而国难当头却贪生怕死,不管是文是武,均只能用“娘娘和番”以息边患,并用来保全自己富贵的行径,是十分急恨的,也十分悲伤。所以,在这段曲辞中,首先指出:你们迫不及待地想搞什么“放丝缰”、“鞭敲金镫”来表示什么得胜回朝似的。可是,我们把一个柔弱女子送番邦和亲,也算得什么胜利吗?有什么“鞭敲金镫响”的理由呢?这两个反问,既含有谴责(对群臣的无用)又有自嘲(对自己的无能)的很有意思的发问。为下边进一步对群臣们的讽刺作铺垫。你们都是辅国理政的重臣名将,如果我差遣你家一个婢女也像昭君那样背井离乡,经霜历雪,如能不留恋自己的富丽高雅的住家,那我给你一个最高爵位的封赏! 这是一个多么有风趣,又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这时,权奸太监石显党羽五鹿充宗,似乎有点按捺不住了,不免动了一点声色,提高了嗓门说: “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
于是,元帝与明妃终于分手,让昭君同番使启程走了。
以上就是本折的元帝饯别,昭君出塞。
下边是昭君走后,着重描写元帝在准备回宫时的那种无可奈何、触目伤怀的情景。作者一连用了【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鸳鸯煞】等几支曲子,将元帝复杂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与观众面前。
你听,元帝首唱的一支曲——
【七弟兄】 “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 (衬字,无义,一说是蒙古语译音,是“天哪”之类惊诧词),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堪这散风雪旌节(此指番邦接迎明妃的仪仗) 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在曲辞中,元帝首先表示不同意大臣们“劝君割爱”之论,同时对辞去的昭君表明极度的思念。并且死死盯住她北去的方向:见到了她临走时的回顾,见到了拂散风雪的旌节仪仗的阴影,还听到震动关山的角鼓声声。
接唱【梅花酒】一曲——
呀! 俺向着这迥野(广阔原野) 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迎霜兔”是元人惯用的一个词。意指寒意袭来) 犬褪得毛苍,人搠(刺、打) 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干粮),打猎起围场(起,拆也,撤去了打猎的围场)。他(她) 他他,伤心辞汉主; 我我我,携手上河梁(语出《李少卿与苏武诗》,表示惜别之意)。他部从(随行人员) 入穷荒,我銮舆(帝王之座车) 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 过宫墙,绕回廊; 绕回廊,近椒房; 近椒房,月昏黄; 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螀(jiāng江,蝉的一种,似蝉而小,青赤色); 泣寒螀,绿纱窗; 绿纱窗,不思量!
紧接着,又唱了【收江南】一曲——
呀! 不思量,除是铁心肠; 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宫名,一般在后宫中心地带,为皇后所居,皇帝常去之处),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套用苏轼《海棠》诗句)。
正当元帝如痴似醉地凝思着王昭君之时,尚书猛叫了一声: “陛下回銮罢,娘娘去远了也。”
元帝爱理不理地唱完了最后一支曲——
【鸳鸯煞】我煞(只要) 大臣行(那里) 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掌管国史编修之官) 讲。不见他花朵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佇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犹言“那”,兀语助) 载离恨的毡车(是少数民族后妃所乘之车。因以锦缘青毡作车盖,故称) 半坡里响。(下)
以上几段唱辞,历来受人激赏。《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编者认为:【七弟兄】以下三曲,先写别离场景的悲凉,字字着色,语语生情;至“銮舆返咸阳”以下,以首尾相接,回环相生的迭句,抒发别后凄凉的想象,节促音哀,沉痛欲绝。的确写得动人心弦,特别是文字描写同音乐节奏相配非常巧妙和谐。马致远于此很擅长,利用【双调】的“健捷激袅”的基调,加上运用了【梅花酒】、【收江南】等曲牌的急节促拍的旋律,把元帝失去爱妃王昭君后的那种难分难舍、精神恍惚、激厉凄楚的内心世界描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们随着它那急切的节拍,一句一转、愈转愈深地进入一个富有诗意而寂寥悲凉的艺术境界——
请看,夕阳惨淡地照着枯黄的草原,深秋大地是那么荒凉:王昭君呵,随着那些兔、犬、车、马越走越远了,不见踪影了,展现面前的只是一片无垠的莽莽旷野。元帝这时的心境正如这片旷野空荡荡地深感凄楚。心里想着的是——
回宫的车驾悠悠晃晃地拉着他返回咸阳宫中。弯来绕去、绕去又弯来,不知花了多少时间,走过了宫墙,绕完了回廊,忽然来到了往日同昭君欢会的地方。哎哟! 这里秋夜的凉风吹透了纱窗,惨淡月色照映着空房,凄清的宫苑里传出一声声既断又续的寒蝉的哀鸣。多寂寞呵,真空虚! 多空虚呵,多寂寞! 明妃一走呵,带走了一切! 她在哪里?她在何方?元帝陷入了沉思。
猛然间,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陛下回宫吧!”这才把如痴似呆的元帝从迷离恍惚中拉了出来。呵!原来还在这个惹人心碎魂散的鬼地方! 上述种种,都不过是一场令人惆怅的迷梦! 突然间,从远方传来了声声嘹喨的鸿雁鸣声,还依稀闻见远处山谷间激荡着车轮碾地的回响。呵呵! 可恼呀可叹! 我的明妃哟,再也见不到了! 再也见不到了!
这原是元帝的哀叹,却也是一个难测的预卜。那么,王昭君此去的前途究竟如何呢?请看本折戏的下一层内容——
第二层:南奠沉江,送贼还汉
此时,匈奴王呼韩耶单于带着部落和王昭君在北去的途中。单于高兴地说: “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昭君封为宁胡阏氏(yān zhī烟支,汉时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相当于汉人之皇后),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行,望北而去。”
走了多时,王昭君问左右说: “这里甚地面了?” 番使答说: “这是黑江,番汉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 昭君见已到了国境线了,便胸有成竹地向番王提出: “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汉家,长行去罢!” 昭君即将酒往南地浇洒,以作奠祭。然后,口中一边说着: “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已经完了),尚待来生也!” 身子一边朝黑江水中一跃,结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这时,呼韩耶单于大吃一惊,赶忙去救,已经晚矣,长叹一声:“嗨! 可惜,可惜! 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王昭君墓,因墓上长满青草,故名,墓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之南。据传深秋季节,草木皆枯,唯昭君墓上坟草青茏) 者。”
番王礼葬了昭君之后说: “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 并对把都儿(蒙语译音,意为“勇士”,在杂剧中,多指武士、将士和兵卒之称呼),下了命令: “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 并说: “我依旧与汉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 最后,他念了一首下场诗——
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
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
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
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
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 (砍头),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下]
就这样结束了全剧第三折戏,接下去是第四折内容,是本剧的最后一场戏,以悲剧收场。
读完《汉宫秋》,不论从题材、题旨上看,或者从编写技艺上看,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荦荦者有三:
一、在题材与主旨上: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又超越历史事实
“昭君出塞和亲”的事实,发生于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正史《汉书》和《后汉书》均有记载,大意说:王昭君,字嫱,南郡人也。西汉元帝时之宫女,“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匈奴呼韩耶单于来汉朝求婚。昭君由于不满宫庭生活,自愿请行。临行时,她着意打扮,“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入匈之后,封为“宁胡阏氏”,生有二子。及呼韩耶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又生了二女。后来,昭君儿子在匈奴统治者权力斗争中死去。
这是“昭君和番”故事的原型。
但是,这个故事,在长期流传中,不断地发展了故事情节,同时也改换了主题。比如:
在晋代,由葛洪撰写的《西京杂记》中,于昭君故事上增添了画师索贿的情节。
在敦煌所藏的《王昭君变文》中,说昭君因思乡心切,终于郁郁成疾,最后病故。汉朝派使节前往吊唁祭祀。
在明清时代,“昭君戏”,也很盛行。其中著名的有: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无名氏《和戎记》、《青冢记》;清代又有薛旦《昭君梦》、尤侗的《吊琵琶》和周文泉《琵琶语》等。
这些戏曲的故事情节,往往与历史事实有所出入,主旨也各有不同。但都远远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
在元杂剧《汉宫秋》之中,虽然基本事实,大体不变,但其情节与主题却有不小的变动。它要表现的题旨是清楚的,即:借汉元帝同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真挚的爱情,并着重表现昭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同时,也通过“番汉对立”的安排,巧妙地反映了汉朝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和国力衰微,从而抒发作者自己在外族统治下的亡国之痛。这不仅在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现实意义,而在一般历史条件下,也不无积极作用。
如果对照故事原型,《汉宫秋》情节变动也很大。元帝成为“末本”杂剧的第一主角。塑造为一个十分珍惜爱情的君王,而女主角昭君即成为可爱、可敬的爱国妇女;而毛延寿不是一般画工,而是朝廷的中大夫画师,被写成叛国的逆贼,这正同途中投江殉节的王昭君成了鲜明对照。
马致远为什么对这个故事,要作如此之大的改动呢?这大概是由于他历经金、宋、元几次改朝换代,深受民族压迫和动乱的苦难之故。实际上,《汉宫秋》是作者民族情绪的一种曲折反映。它通过主人公汉元帝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慨叹,以及元帝对明妃的深切关注,让作者更好地促使本剧既定主旨的实现。这是一部离汉代的历史真实较远的“昭君出塞”戏剧。但是,它却真正表现了金元、宋元之际具有更富赡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真实。
二、在细节描写上:紧针密线,前后照应
此剧在整个情节结构上,没有什么显著的特色,但在若干细节描述上是有其值得注意的成就。它已成为整个剧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琵琶”为贯串全剧的一条重要线索。比如:
在剧情开展之前,先写下了:“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萧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这为“琵琶”的出现下了铺垫,为剧情发展作了准备。接着,实写了“琵琶”声,元帝于是寻声而得见王昭君。全剧的剧情从此展开。
到了宠幸之后,元帝用玩笑口吻带出了“拨琵琶”之事,与前文呼应:“你是必消声儿接驾,我则怕六宫人攀倒拨琵琶。”
后来,决定送昭君和番,又提到:“琵琶声断黑江秋”。
当与昭君饯别时,“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剧中就是这样地把初见时的纪念物“琵琶”,作为全剧剧情展开的一条重要线索,编织了全剧并使之善始善终。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雁声。它在剧本题目正名中就出现了:“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此后,在每折戏中都写到了它。第二折写到“盼得一雁横秋”;第三折,又写着“猛听的塞雁南翔;”第四折,才为它作了着重描写,以与剧本“正名”相呼应。可以说,作者对“雁声”这个细节,也作了苦心经营的。他以“雁声”表现了汉元帝的无限愁怀,也以“雁声”吐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无限哀怨。
三、在曲辞经营上:有气势、有文采,韵味隽长
在这个剧本若干曲辞的撰写是经过苦心孤诣经营的。剧本面世后最受人们称许的是第三折的几支曲辞的描写,如【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和【鸳鸯煞】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梅花酒】曲牌。剧作家巧妙选择了适合剧情音乐曲调,并使用变格手段,采取修辞学上的“顶真”接字法。它在【梅花酒】曲牌字数正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化,首尾都增了句子,又把末尾六字句,顿成两个三字句,并且在前后句的遣字上,用了“顶真法”,造成重迭回环的句式,从而增强了唱辞的表现力和音乐感,读来回肠荡气,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其实,全剧中的若干曲辞都似一首首杰出的抒情诗。
《汉宫秋》原不是以情节取胜的悲剧,它的戏剧冲突,在第二折中基本解决了,第三折在解决冲突来说,只是一个重要的尾声。但我国的戏曲观众历来不以矛盾解决为满足,还要听听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那样凄婉清丽的曲子,以及第四折为元帝失偶之后所设计的整套抒情唱段。元代杂剧本来就是吸收了唐诗铿锵的音律、宋词悠扬的乐调和汇合人物与情节而镕铸成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再加上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文采派”散曲家。因此,《汉宫秋》的曲辞,“不但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长把外界景物的描绘同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兼以音乐导引,观众便如入幻境,陶醉其间,获得奇妙的艺术享受。”(见《中国十大悲剧集》后记)
附图六十九:
马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