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文献·魏晋南北朝小说研究文献·部分六朝小说的史料问题
搜集版本目录、鉴别史料、撰写内容提要、介绍学术上的有关争论,所有这些,都属于史料的范围。但本节不面面俱到,而视具体情况或详或略地加以处理,以免枝蔓,不得要领。
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幽明录》《异苑》《齐谐记》《续齐谐记》等属于“搜神”体,《博物志》《玄中记》《述异记》(任昉)等属于“博物”体,《列仙传》(或以为汉代作品)《神仙传》《拾遗记》等属于“拾遗”体,《宣验记》《冥祥记》《冤魂志》《旌异记》等属于“释氏辅教之书”,《语林》《郭子》《俗说》等属于“世说”体;《小说》属于“杂记”体,《启颜录》属于“笑林”体;本节拟以类相从,依次考察。唯一的例外是:因《幽明录》和《宣验记》的作者同为刘义庆,故将《幽明录》置于《拾遗记》之后、《宣验记》之前。有关《世说新语》《笑林》的史料已在上编有所介绍,不再赘述。
1.《列异传》
《列异传》,《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3卷,题魏文帝撰。杂传类小序亦云:“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鬼神目卷帙同,撰人作张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卷,撰人同《旧志》。《列异传》佚文中有正始、甘露间事,在曹丕之后。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揣测说:“意张华续文帝书,而后人合之。”有一定道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则谓“文中有甘露年间事,在文帝后,或后人有增益,或撰人是假托,皆不可知。两《唐志》皆云张华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抵牾者,因改易之”。程毅中《古小说简目》题“晋张华(?)撰”。李剑国、陈文新等仍将作品所属归于曹丕。总之,这部书为魏、晋人作是无疑的。《列异传》于宋时亡佚。佚文散见于《水经注》《齐民要术》《三国志》(裴注)《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史记》(司马贞索隐)及《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唐宋类书中,诸家征引,有题为《列异记》者。吴曾祺《旧小说》辑佚文7条,其中“泰山黄原”一条误取《幽明录》。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50条。《列异传》是魏、晋、南北朝志怪的第一部杰作。其中《宗定伯》一篇,影响极大,人们的看法亦存在较大分歧。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它“不仅宣传了鬼魅不可怕,而且还借捉鬼的有趣故事,反映出人民的机智。”何其芳《不怕鬼的故事·序》①说:“其中有些故事也是可以用来说明战略上藐视和战术上重视的密切结合的必要的。”“你看这个年少时就敢于捉鬼的人,他不但胆大,而且是心细的。他不但夜行遇鬼,毫无畏惧,精神上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办法,使他遇到的鬼从头到尾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个故事不止是表现了这个捉鬼的人不但在整个精神上藐视鬼,而且在具体对待它的时候又很谨慎、很有智谋吗?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等都持相近意见。但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则认为:“它含蓄地说明人情险恶、机诈百出,以致鬼也上了当,讽刺得尖锐而幽默。”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也强调:魏晋志怪作家对鬼的基本情感态度是同情中有戒备,并不是一味敌视。因此,他们提倡以镇静旷远的风度去征服无理取闹的鬼,以牙还牙地向恶鬼还击也得到认可,但“利用新鬼的天真无邪而牟利的阴险行为,则是被讽刺、被指责的对象”。
2.《搜神记》
《搜神记》,晋干宝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30卷,题干宝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30卷。《宋史·艺文志》小说类著录:“干宝 《搜神总记》 十卷,《宝椟记》十卷。”注:“并不知作者。”既注明“干宝”,又说“不知作者”,似非原书。《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搜神总记》10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干宝撰,非也。”今本20卷,为胡应麟所辑集。胡应麟《甲乙剩言·知己传》说:“姚(叔祥)见余家藏书目有干宝《搜神记》,大骇,曰:‘果有是书乎?’余应之曰:‘此不过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抄》诸书中录出耳。岂从金函石箧、幽岩土窟握(注疑为“掘”)得耶?’大都后出异书,皆此类也。”胡应麟辑本于万历年间由胡震亨刻入《秘册汇函》,毛晋又刻入《津逮秘书》,遂得行世。《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提要》说:“此本为胡震亨《秘册汇函》所刻,后以其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者。考《太平广记》所引,一一与此本相同。以古书所引证之,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志·明帝纪》引其‘柳谷石’一条,《齐王芳纪》引其‘火浣布’一条,《蜀志·糜竺传》引其‘妇人寄载’一条,《吴志·孙策传》引其‘于吉’一条,《吴夫人传》引其‘梦月’一条,《朱夫人传》引其‘朱主’一条,皆具在此本中。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其‘庐充金碗’一条,刘昭《续汉志》注《五行志》‘荆州童谣’条下引其‘华容女子’一条,‘建安四年武陵充县女子重生’条下引其‘李娥’一条,‘桓帝延熹七年’条下引其‘大蛇见德阳殿’一条,《郡国志》‘马邑’条下引其‘秦人筑城’一条,‘故道’条下引其‘旄头骑’一条,李善注王粲《赠文叔良诗》引其‘文颖字叔良’一条,注《思玄赋》引其‘张车子’一条,注鲍照《拟古诗》引其‘太康帕头’一条,刘知几《史通》引其‘王乔飞舄’一条,亦皆具在此本中。似乎此本即宝原书。惟《太平寰宇记》‘青陵台’条下引其‘韩凭化蛱蝶’一条,此本乃作‘化鸳鸯’。郭忠恕《佩觿》上篇称‘干宝《搜神记》以琵琶为频婆’,此本‘吴赤乌三年豫章民杨度’一条,凡三见琵琶字,‘安阳城南亭’一条亦有琵琶字,均不作频婆,又《续汉志》注《地理志》‘缑氏’条下引其‘延寿亭’一条,‘巴郡’条下引其‘泽中有龙鸣鼓则雨’一条,《五行志》‘建安七年醴陵山鸣’条下引其‘论山鸣’一条,李善《蜀都赋》注引其‘澹台子羽’一条,陆机《皇太子宴玄圃诗》(此处当脱一‘注’字)引其‘程猗说石图’一条,此本亦皆无之。至于六卷、七卷,全录两《汉书·五行志》。司马彪虽在宝前,《续汉书》宝应及见,似决无连篇抄录一字不更之理,殊为可疑。”“疑其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亦与《博物志》《述异记》等。但辑二书者,耳目隘陋,故罅漏百出。辑此书者,则多见古籍,颇明体例,故其文斐然可观,非细核之,不能辨耳。观书中‘谢尚无子’一条,《太平广记》三百二十二卷引之,注曰‘出《志怪录》’,是则捃拾之明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六亦赞同此说。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搜神记》多已佚失,现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四库馆臣、周中孚和鲁迅均未判定辑录者是谁。按,姚叔祥《见只编》卷中云:“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余尝见其书目,较之馆阁藏本,目有加益……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胡云:‘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出者。’”参以胡应麟《甲乙剩言》之语,则辑录者即是胡应麟。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程毅中《古小说简目》、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等均持此说。《搜神记》的通行本有:《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百子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今人胡怀琛有标点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汪绍楹有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等,均为20卷。
干宝(?—336),字令升,东晋新蔡(今属河南)人。生卒年详见李剑国考证①。少勤学,博览群书。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平杜弢有功,封关内侯。晋元帝时,中书监王导表为史官,领国史。因家贫,求补山阴令,升任始安太守。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曾著《晋纪》20卷,时有“良史”之称。另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周易》《周官》 注数十篇、《百志诗》9卷、《干宝集》4卷、《搜神记》30卷。除《搜神记》外,余皆散佚。事见《晋书》卷八二《干宝传》。《晋书》本传说:“(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据此,研究古小说的学者多将干宝创作《搜神记》的宗旨概括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等。但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则在承认干宝确有“发明神道之不诬”的目的之外,同时强调:干宝也有意将《搜神记》写成“赏心”的读物。其《搜神记·序》即希望本书能使读者获得“游心寓目”的审美愉悦。《初学记》卷二一引干宝表亦云:“臣前聊欲撰记古今怪异非常之事,会聚散逸,使同一贯,博访知之者,片纸残行,事事各异。”志怪小说的美感魅力的核心即在于“广异闻”。如果只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就不必以“事事各异”为目标。事实上,典型的宗教、迷信宣传书籍,其故事往往单调雷同,意图显豁;干宝津津于“异”,即津津于故事本身的新鲜感,这就不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七字所能解释的了。与干宝《搜神记》体例不类,而也名为《搜神记》的,另外还有两部书,一是商濬《稗海》八卷本,一是句道兴一卷本。此处一并略作说明。
《稗海》本《搜神记》,明以前未见引用。全书凡40则,见于二十卷本仅20则。卷六德化张令条,即《太平广记》卷三五《浮梁张令》,出《纂异记》。德化县,南唐始置。故程毅中《古小说简目》推测此书“当为五代以后人纂辑”。余如卷七李汾条见《太平广记》四三九卷,李楚宾条见《太平广记》三六九卷,均出《集异记》。今本亦题干宝撰,无据,或即《崇文总目》中《搜神总记》一书之残本①。《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龙威秘书》本、《说库》本等皆从此本出。句道兴本出于敦煌石室藏书,残存一卷,题句道兴撰。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八收之,王庆菽校云:“本卷标题原有,作者句道兴亦原有。见于罗振玉《敦煌零拾》所载,但罗氏所校,有漏去和随意改换之字。现在从罗福颐先生处借得此卷日本中村不折藏本的影印本,重新校订和加断句; 并用伦敦、巴黎所藏的《搜神记》诸本作为比勘:斯525号为甲卷,原文载故事十则。斯6022号为乙卷,原文载故事六则。伯2656号为丙卷,原文载故事三则。又巴黎尚藏有一卷,编号为伯5545。原卷甚残阙,标题亦原有,共载故事十则。今因未影得此卷,故无从取勘。”王本共35则,前33则为罗本所有,末两则录自斯6022、伯2656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搜神后记》(汪绍楹校注)附录句道兴本《搜神记》,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敦煌变文集》。此书成书年代不详。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据其“所载均为先唐事”及不避“渊”、“世”等讳,以为“本书撰于唐初”高祖朝:“文辞朴俚,乱举引书,多违史实,大类唐世俗文,则句道兴者下层文人耳。”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推测此书约成于唐代或唐以前。这是一本志怪集,其中有些故事与干宝《搜神记》相同。行文朴拙,多俚俗口语,故治唐世俗文学者多以之为唐代说话底本,或目之为“变文”;《敦煌变文集》以本书包含着变文的原始资料而编入,引言谓变文只是话本的一种名称。程毅中、李剑国将之归入志怪集中。
3.《搜神后记》
《搜神后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0卷,题陶潜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同。梁僧慧皎《高僧传序》引作陶渊明《搜神录》。《法苑珠林》及《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又引作《续搜神记》。《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对于陶渊明作《搜神后记》,很早就有人表示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晋陶潜撰。中记桃花源事,全录本集所载诗序,惟增注‘渔人姓黄名道真’七字。又载干宝父婢事,亦全录《晋书》。剽掇之迹,显然可见。明沈士龙跋,谓潜卒于元嘉四年,而此有十四、十六两年事;《陶集》多不称年号,以干支代之,而此书题永初、元嘉,其为伪托,固不待辨。然其书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隋书·经籍志》著录,已称陶潜,则赝撰嫁名,其来已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六云“当由隋以前人所依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亦谓“陶潜旷达,未必拳拳于鬼神,盖伪托也”。但梁僧慧皎《高僧传序》已云“陶渊明《搜神录》”,其后隋萧吉《五行记》曾引陶渊明《搜神记》(见《太平广记》卷四四三),唐释法琳《破邪论》卷下、道宣《三宝感通录》卷下均著录有陶元亮《搜神录》,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据以断定,“《后记》之为陶渊明作灼然无疑”。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等认同这一看法。至于陶渊明卒于元嘉四年,而今本《搜神后记》中记有元嘉十四、十六两年事,当系他书阑入,古书中常有这种情形。现在所见的十卷本为明人纂辑,万历年间胡震亨收入《秘册汇函》;后来又有毛晋《津逮秘书》本、张海鹏《学津讨原》本、《百子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增订汉魏丛书》本、汪绍楹校注本等。
4.《异苑》
《异苑》10卷,刘敬叔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0卷。原注:“宋给事刘敬叔撰。”《唐志》下宋元书目均无著录。但此书并未失传,只是流传极少,为世人所罕见。明胡震亨于万历年间偶得一宋纸抄本,经两番证定讹漏,刊入《秘册汇函》。毛晋又刊入《津逮秘书》。此后又收刻于《学津讨原》《说库》《古今说部丛书》等。俱为10卷。《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唐宋丛书》《五朝小说》及陶宗仪《说郛》卷一一七皆收《异苑》1卷,系节本。清王仁俊辑《异苑》佚文1卷,见《经籍佚文》。敬叔,《南史》、《宋书》皆无传。《宋书·五行志》、王琰《冥祥记》等略见其行事。明胡震亨汇其事之散见史书者为《刘敬叔传》,略谓:刘敬叔,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起家中兵参军、司徒掌记。义熙中,刘毅讨伐桓玄有功,封南平郡公,敬叔以刘毅声望拜南平国郎中令;后因事忤刘毅,为所奏免。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召敬叔为征西长史。元嘉三年(426)入为给事黄门郎。宋明帝太始(465—471)中卒于家。《异苑》卷三称他义熙十三年(417)曾为长沙景王(刘道怜)骠骑参军,传未载。《异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志怪。题为“异苑”,意为“异闻之苑”,即各种异闻的荟萃。由此可见刘敬叔的写作宗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书皆言神怪之事,卷数与《隋书·经籍志》所载相合。刘知几《史通》谓《晋书》载武库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飞去,乃据此书载入,亦复相合。惟中间《太平御览》所引傅承亡饿一条,此本失载。又称宋高祖为宋武帝裕,直举其国号、名讳,亦不似当时臣子之词,疑已不免有所佚脱窜乱。然核其大致,尚为完整,与《博物志》《述异记》全出后人补缀者不同。且其词旨简澹,无小说家猥琐之习,断非六朝以后所能作,故唐人多所引用。如杜甫诗中陶侃胡奴事,据《世说新语》但知为侃子小名,勘验此书,乃知别有一事,甫之援引为精切,则有裨于考证亦不少矣。”提要强调了两点:1.《异苑》是比较完整的原书;2.《异苑》文笔简澹,是正宗的志怪小说。纪昀撰写《阅微草堂笔记》,即以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的“简淡数言,自然妙远”为仿效榜样。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曰:“是书所记皆古今怪异之事;修词命意,颇有古致,无唐以下小说冗沓之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则谓:四库提要和周中孚所说的长处,其实正是《异苑》的“不足”。
5.《齐谐记》
《齐谐记》,东阳无疑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7卷,注:“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新唐书·艺文志》列入小说类。《太平御览》引书目有东阳无疑《齐谐记》。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广韵》“东”字注:“宋有员外郎东阳无疑,撰《齐谐记》七卷。”其书似佚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吴均《续齐谐记》下云:“《唐志》又有东阳无疑《齐谐记》,今不传。”书名《齐谐》,本《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之意。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1卷,凡15条;鲁迅《古小说钩沉》同。东阳无疑生平不详,大约为晋、宋间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小说家类《齐谐记·序》云:“《齐谐记》一卷,宋东阳无疑撰。无疑不详何人。据《隋志》知为宋散骑侍郎。《何氏姓苑》云东阳氏出于东阳郡。可考者仅此。”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云:“《齐谐记》多次提到东阳郡,或许无疑正是东阳人氏。东阳郡,孙吴宝鼎元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天嘉三年后改为金华郡。”
6.《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梁吴均撰。《梁书》卷四九、《南史》卷七二《吴均传》均未提及此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卷,题吴均撰。《旧唐书·经籍志》同。《新唐书·艺文志》改入小说家类,作吴筠撰,误,吴筠乃唐大历时道士。《日本国见在书目》和《崇文总目》均作3卷。《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异闻之属,1卷,才17则,非完帙;书中对“武帝曲水泛酒”一条,《文选》卷二○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李善注引作东阳无疑《齐谐记》,存疑待考。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当刘宋末,仕于梁,官奉朝请。通史学,私撰《齐春秋》30卷,梁武帝以所记不实,敕令焚之,坐免职。奉命修《通史》,未竟而卒。文以小品书札见长,清拔秀逸;工于写景,时人仿之,称“吴均体”。诗存百三十余首。原有集12卷,已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续齐谐记》是南朝宋东阳无疑所撰《齐谐记》的续书,清拔雅隽,卓然可观,虽为续书,却远胜东阳无疑之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所记皆神怪之说。然李善注《文选》,于陆机《豫章行》,引其‘田氏三荆树’一条;于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引其‘成武丁’一条;韦绚《刘禹锡嘉话》,引其‘霍光金凤辖’一条、‘蒋潜通天犀导’一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其‘徐邈画鲻鱼’一条。是在唐时已援为典据,亦小说之表表者矣。”较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顾氏文房小说》本、《广汉魏丛书》本、《五朝小说》本、《说郛》本、《增订汉魏丛书》本、《秘书二十一种》本等。《类说》卷六、明本《说郛》卷六五、《旧小说》甲集有节录。
7.《博物志》
《博物志》亦名《博物记》,晋张华撰。《晋书》张华本传及《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10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移入小说家类,《宋史·艺文志》入杂家类,卷帙皆同。《郡斋读书志》小说类著录,有周日用注。《直斋书录解题》小说类著录,又有卢氏注6卷。《四库全书》小说家类琐记之属著录10卷。按裴松之《三国志注》、李善《文选注》、段公路《北户录》、赵彦卫《云麓漫抄》等书引《博物志》之文,今本多无。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或原书散佚,好事者掇取诸书所引《博物志》,而杂采他小说以足之。故证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亦往往相符。其余为他书所未引者,则大抵剽掇《大戴礼》《春秋繁露》《孔子家语》《本草经》《山海经》《拾遗记》《搜神记》《异苑》《西京杂记》《汉武内传》《列子》诸书,饾饤成帙,不尽华之原文也。”关于《博物志》阙佚甚多的原因,昔时又有删落之说。王嘉《拾遗记》卷九载,《博物志》原书400卷,晋武帝司马炎嫌它繁杂,“记事采言,亦多浮妄”,因令删为10卷。王谟《刻汉魏丛书本跋》据此推论:“是则此十卷,即武帝所删定也。”但《拾遗记》乃小说家言,“杜撰无稽,殆无一录”(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资以论古,未免为有识者所讥。现存版本有二系:一为常见的通行本,如《古今逸史》《广汉魏丛书》《格致丛书》《秘书二十一种》及《增订汉魏丛书》诸本,分39目;一为黄丕烈刊《士礼居丛书》本,内容虽同于通行本,但不分细目,次第迥异,《指海》本、《龙溪精舍丛书》本皆由此本出。另有辑佚本数种,如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周心如《纷欣阁丛书·博物志补》、钱熙祚《指海·博物志佚文》、陈穆堂《博物志疏证》辑本、王仁俊《经籍佚文》辑本。今人范宁《博物志校正》(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辑佚文212条,收罗最为完备。
8.《玄中记》
《玄中记》,一题《郭氏玄中记》《玄中要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未著录。《太平御览》引有佚文,作《郭氏玄中记》。明末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精抄《玄中记》一本,当系辑佚本。此书作者,南宋罗苹注《路史·发挥》以《玄中记》所记《狗封氏》事与郭璞《山海经注》同,断为郭璞作。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引《路史·发挥》罗苹注及其他例证,断定“是书作者正是郭璞”:“《玄中记》既冠以郭氏,而晋代博闻洽见之郭姓者,非郭璞莫属;若说他人托名郭璞,他未必会占有《玄中记》 所表现出来的那么丰富的学识和掌故,倘若真能如此博洽,必有闻于世,也不必假他人之名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则疑为伪托:“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洞冥记》。”《玄中记》是“博物”体志怪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涉及舆地、动植、方术等,叶德辉《辑郭氏玄中记序》称其“恢奇瑰丽,仿佛《山海》《十洲》之书”。较常见的辑本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茆泮林《十种古逸书》本、黄奭《黄氏逸书考》本、叶德辉《观古堂所著书》本、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其中叶辑本和鲁迅辑本较为完备。鲁迅辑本凡71则,多出叶辑本3则。
9.任昉《述异记》
《述异记》,旧题任昉撰。此书《梁书》《南史·本传》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未见著录。《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1卷,题任昉撰。《中兴馆阁书目》卷帙同,并云:“任昉天监三年撰。昉家书三万卷,多异闻,又采于秘书,撰此记。”《郡斋读书志》小说类著录,云:“梁任昉撰。昉家藏书二万卷,天监中,采辑前代之事纂新述异,皆时所未闻。”《四库全书》列入小说家类琐记之属,提要疑为后人伪托:“其书文颇冗杂,大抵剽剟诸小说而成。如开卷‘盘古氏’一条,即采徐整《三五历记》,其余‘精卫’诸条,则采《山海经》,‘园客’诸条,则采《列仙传》,‘龟历’诸条,则采《拾遗记》,‘老桑’诸条,则采《异苑》,以及防风氏、蚩尤、夜郎王之类,皆非僻事,不得云世所未闻。其‘武陵源’一条,则袭陶潜所记,而于桃外增李,移其地于吴中。‘《周礼》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二条,则附会竹生东海,空桑生大野山,尤为拙文陋识。考昉本传,称‘著《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志》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不及此书。且昉卒于梁武帝时,而下卷‘地生毛’一条云‘北齐武成河清年中’。按河清元年壬午,当陈天嘉三年、周保定二年、后梁萧岿天保元年,距昉之卒久矣,昉安得而记之?其为后人依托,盖无疑义……考《太平广记》所引《述异记》,皆与此本相同,则其伪在宋以前。其中桃都天鸡事,温庭筠《鸡鸣埭歌》用之。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事,白居易《六帖》引之,则其书似出中唐前。蛇珠龙珠之谚,乃剽窃《灌畦暇语》,则其书又似出中唐后。或后人杂采类书所引《述异记》,益以他书杂记,足成卷帙,亦如世所传张华《博物志》欤?”今人范宁亦云:“任昉卒于天监七年,此书卷下‘地生毛’条为北齐武成帝河清年事。河清元年壬午当陈天嘉三年,距任氏之卒已五十余年,是任不得有此记载,当为伪托无疑。”(程毅中《古小说简目》引)程毅中《古小说简目》推测说:“任昉有《杂传》三十六卷,见《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注云:‘本一百四十七卷,亡。’(《梁书》、《南史》本传均作二百四十七卷)或后人辑其佚文为此书。”但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认为:“任昉作《述异记》是可信的,没有充分证据可以推翻旧案。《梁书》《南史》本传及《隋志》《唐志》不录任氏《述异记》者,盖其书已含于《杂传》之中。宋时《述异记》独传而其余杂传渐亡,故宋代书目始有著录。”“我疑心《述异记》原有任昉自序,《中兴书目》和晁志的说法即采自任序,故而说得那么具体明确。”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也说:“《中兴馆阁书目》既说得那么确凿,当有所据,故本书仍将著作权属任昉。”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曾居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为“竟陵八友”之一。历仕宋、齐、梁三朝,官终新安太守。工表奏书启,时沈约以诗擅名,人称“沈诗任笔”。著有文集34卷并《地记》、《杂传》等近五百卷,均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旧题为其所著者,尚有《文章缘起》,属文学理论著作。《述异记》2卷,其内容以动植物、山川古迹、园林楼台为主而杂以异闻,是一部“博物”体志怪小说。现存《述异记》主要有两种版本系统,一为常见的通行本,如《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龙威秘书》本、《百子全书》本、《说库》本等,上卷152条,下卷152条;一为商濬《稗海》本,亦为上下两卷,但条目、文字有所不同,上卷155条,下卷154条。
南齐祖冲之亦撰有《述异记》,但与任昉之作性质不同,属于“搜神”体志怪小说。《述异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0卷,题祖冲之撰。《旧唐书·经籍志》同。《新唐书·艺文志》列入小说家类,卷帙、撰人同。大概宋时亡佚。遗文散见于《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事类赋注》等书。此书古无辑本,吴曾祺《旧小说》辑入8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90则,其中误入了任昉《述异记》中的几篇作品。祖冲之(429—500),字文远,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一说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其曾祖祖台之,撰有《志怪》2卷,《南齐书》卷五二、《南史》卷七二有传。祖冲之所作《述异记》,多记晋以来神怪妖异之事,文笔简洁,虽未能跻入一流的行列,亦非可有可无之作。
10.《列仙传》
《列仙传》2卷,旧题西汉刘向撰。《汉书·艺文志》未见著录。《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列仙传赞》二卷,刘向撰,晋郭元祖赞。”杂传类小序又云:“又汉(按:应为‘秦’)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二卷。《新唐书·艺文志》子部道家类著录2卷,作《列仙传》,无赞。此后诸家著录,大率与此相同。唐前典籍中,最早提及《列仙传》者为东汉末王逸《楚辞·天问》注及应劭《汉书音义》,但不云撰人。最早称刘向作《列仙传》者为东晋葛洪。其《神仙传自序》曰:“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余人。”《抱朴子·论仙》曰:“刘向博学则究微极妙,经深涉远,思理则清澄真伪,研覆有无。其所撰《列仙传》仙人七十有余,诚无其事,妄造何为乎?……刘向为汉世之名儒贤人,其所记述,庸可弃哉?”《太平御览》卷六七二所引佚名《列仙传叙》亦曰:“《列仙传》,汉光禄大夫刘向所撰也。”《世说·注》《水经注·洛水注》《颜氏家训·书证篇》陶弘景《真诰》(卷一七《握真辅篇》)等咸谓刘向作《列仙传》。自南宋起,刘向的著作权一再受到质疑。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二神仙类云:“似非向本书,西汉人文章不尔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以班固《汉志》不载为据,疑为六朝人伪撰。《四库全书》入子部道家类,提要曰:“黄伯思《东观余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今考是书,《隋志》著录,则出于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蜎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耶?”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六疑《列仙传》为东汉作,并提出了三条新证据:一、“《世说新语》注引《列仙传序》:‘……七十四人已在佛经,故撰得七十四人,可以多闻博识者遐观焉。’各本皆脱此序。然称七十四人在佛经,此岂西汉人口吻”?二、“《文宾传》太邱乡人也,前汉无太邱县,后汉属沛国。《木羽传》巨鹿南和平乡人也,前汉南和属广平国,后汉改属巨鹿”。三、“《瑕邱传》宁人也,两汉上谷郡有宁县,魏、晋以下省废”。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综合诸说,以为“此书盖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也”。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论及汉人小说时则断言:“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确信质疑者提出的所有证据“都不足以推翻旧案”。
刘向(前79—前8,一说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官。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明人辑有《刘中垒集》。事迹附《汉书·楚元王传》。《列仙传》记赤松子等神仙的故事,晋以后言神仙,多据此书。佚名《列仙传叙》曾谈到刘向写作本书的情形:“《列仙传》者,光禄大夫刘向之所撰也。初,武帝好方士,淮南王安招宾客,有《枕中鸿宝》密秘之书,言神仙,使鬼物,及邹衍重道延命之术,世人莫见。先是安谋反伏诛,向父德为武帝治淮南王狱,独得其书,向幼而好之,以为奇。及宣帝即位,修《武帝故事》,向与王褒、张子乔等,并以通敏有俊才,进侍左右。向及见淮南铸金之术,上言黄金可成。上使向典尚方铸金,费多不验,下吏当死。兄安成侯安民乞入国户半赎向罪。上亦奇其才,得减死论。复征为黄门侍郎,讲五经于石渠。至成帝时,向既司典籍,见上颇修神仙之事,乃知铸金之术,实有不虚,仙颜久视,真乎不谬,但世人求之不勤者也。遂辑上古以来及三代秦汉,博采诸家言神仙事者,约载其人,集斯传焉。”《太平御览》卷六七二载《列仙传叙》,有删节;余嘉锡据孙诒让《札迻》卷一一《列仙传叙》,参校商务馆排印明写本《说郛》,校定录入《四库提要辨证》;此处所引,即据《四库提要辨证》。这篇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刘向相信神仙是实有的,在他看来,他所记述的都是真事;二、《列仙传》系编纂而成,材料出自西汉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列仙传》分上下两卷,今本凡70人,非足本。较为通行的版本有:《道藏》本、《古今逸史》本、《汉唐三传》本、《秘书二十一种》本、《指海》本、《道藏举要》本,多不附郭赞;另有王照园校正本,收入《郝氏遗书》《龙溪精舍丛书》《道藏精华录》,胡校本收入《琳琅秘室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辑有佚文1卷。
11.《神仙传》
《神仙传》10卷,东晋葛洪撰。《隋书·经籍志》著录10卷,题葛洪撰。与《神仙传自序》《抱朴子外编自序》及《晋书》卷七二《葛洪传》相同。《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并同。《崇文总目》道书类、《通志·艺文略》道家类、《国史经籍志》道家传类俱著录葛洪《神仙传略》1卷,大约是仅陈梗概之节本。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以儒学知名,后崇信道教,尤好神仙导引之法,主张儒、道、方术兼治,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司马睿任丞相时,召为掾属。后任州主簿、谘议参军等职。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止于罗浮山炼丹,病卒山中。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书。《神仙传》是一部搜罗比较完备的神仙传记,为“拾遗”体的代表作之一。葛洪《神仙传序》说:“予著内篇,论神仙之事,凡二十卷。弟子滕升问曰:‘先生云,仙化可得,不死可学。古之得仙者,岂有其人乎?’予答曰:‘秦大夫阮仓所记有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余人。然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闻者,犹千不得一者也。故宁子入火而陵烟,马皇见迎于护龙,方回变化于云母,赤将茹葩以随风,涓子饵术以著经,啸父别火于无穷,务光游渊以哺薤,仇生却老以食松,邛疏煮石以炼形,琴高乘鲤于碭中,桂父改色以龟脑,女丸七十以增容,陵阳吞五脂以登高,商邱咀菖蒲以无终,雨师炼五色以属天,子先辔两虬于玄涂,周晋跨素鹤于缑氏,轩辕控飞龙于鼎湖,葛由策木羊于绥山,陆通匝遐纪于橐卢,萧史乘凤而轻举,东方飘帻于京师,犊子鬻桃以瀹神,主柱飞行以饵砂,阮邱长存于睢岭,英氏乘鱼以登遐,修羊陷石于西岳,马丹回风以上徂,鹿翁陟险而流泉,园客蝉蜕于五华。’予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其系俗之徒,思不经微者,亦不强以示之。则知刘向所述,殊甚简略,美事不举。此传虽深妙奇异,不可尽载,犹存大体,窃谓有愈于刘向多所遗弃也。”这篇序表明了两点:一、葛洪相信世上真有仙人;二、他不满于刘向《列仙传》的“殊甚简略,美事不举”,因而《神仙传》对诸仙行事搜罗比较完备,著笔细致,篇幅要长得多。《神仙传》的版本系统主要有二:一为通行的九十二人本,刊于《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说库》等;一为八十四人本,收入《四库全书》。据唐代梁肃《神仙传论》(载《文苑英华》卷七三九),《神仙传》凡190人,则今存十卷本,均非完帙。另有《五朝小说》本1卷,凡79人,陶珽《说郛》本1卷,凡66人,均为仅陈梗概的节本。
12.《拾遗记》
《拾遗记》10卷,后秦王嘉撰。一题《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晋书》卷九五《王嘉传》说:“著《拾遗录》10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萧绮《拾遗记序》说:“《拾遗记》者,晋陇西安阳人王嘉字子年所撰。凡十九卷,220篇,皆为残缺……今搜检残遗,合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录焉。”据此王嘉《拾遗记》原为19卷,220篇,经兵乱后残缺不全,萧绮为之补订,定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史类著录《拾遗录》2卷,注:“伪秦姚苌方士王子年撰。”又有《王子年拾遗记》10卷,注:“萧绮撰。”似两卷本为残本,十卷本为萧绮增订本。两《唐志》杂史类两本俱著录,唯《拾遗录》作3卷。《直斋书录解题》作《拾遗记》,始列入小说类,10卷,云:“晋陇西王嘉子年撰,萧绮序录。”另著录王子年《名山记》1卷,云:“即前(指《拾遗记》)之第10卷。大抵皆诡诞。嘉,苻秦时人,见《晋书·艺术传》。”《四库全书》小说家类异闻之属著录,10卷,题秦王嘉撰。明胡应麟曾对王嘉的著作权表示怀疑,其《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以为《拾遗记》“盖即绮撰而托之王嘉”,但没有提出证据,故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卷八嘲笑他说:“胡氏故为高论,以矜其具眼,而不校《隋唐志》三卷之录,失之目睫也。”宋晁载之《续谈助》卷一《洞冥记跋》引张柬之语,称“虞义造《王子年拾遗录》”,不知何据。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十六国时前秦方士。后赵石虎末,隐居长安终南山。前秦苻坚屡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宗师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晋书》卷九五《艺术传》)。后秦主姚苌入长安,颇礼遇之,后因答问忤姚苌意被杀。事迹见《晋书·艺术传》《高僧传·释道安传》《云笈七签·洞仙传》《类说·王氏神仙传》。《拾遗记》代表了“拾遗”体的最高成就。其外在框架是杂史和传记型的,前9卷以历史年代为经,卷一记庖牺、神农、黄帝、少昊、高阳、高辛、尧、舜八代事;卷二至卷四记夏至秦事;卷五、卷六记汉事;卷七、卷八记三国事;卷九记晋时事。最后一卷即第十卷则采用“博物”体的著述方式,依次记叙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八座名山的奇异景物。王嘉有意虚构情节,“词条丰蔚”,对唐人传奇影响甚巨。今存最早刻本为明嘉靖世德堂翻宋刻本,其他通行本有:《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秘书二十一种》本、《百子全书》本等。《稗海》本多有异文,为另一系统。《历代小史》本作一卷,但内容与十卷本相同。今人齐治平有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增辑佚文13则,并附录《传记资料》《历代著录及评论》,颇便阅读。
13.《幽明录》
《幽明录》,南朝宋刘义庆撰。又题《幽冥录》《幽冥记》。《宋书》卷五一、《南史》卷一三《刘义庆传》均未提及此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20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作30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列入小说家类。此后书目不见著录。南宋洪迈《夷坚三志辛序》云:“《幽明录》今无传于世。”唐宋类书及《法苑珠林》等引有佚文。较常见的辑本有:陶宗仪辑《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本、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胡珽辑《琳琅秘室丛书》本、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古小说钩沉》辑《幽明录》佚文凡265条,较为完备。《幽明录》主要记叙晋宋异闻,细节生动,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搜神记》之后的一部重要志怪小说。“刘晨阮肇”、“焦湖柏枕”、“买胡粉儿”、“新死鬼”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对《幽明录》的研究中,有关女性妖怪的描写颇引起争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说:“这些女性妖怪并不害人,为恋爱而死于非命,惹人同情。”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则认为:这类所谓“人妖恋爱”故事,与人鬼恋爱是完全不同的,“男子对于女鬼的感情通常是真挚的,不得不离别时,总免不了怆恻嘘唏,因为,鬼本质上是人;而对于女怪,男子与之交欢,大抵是受骗上当,一旦真相大白,便毫不留恋地舍去,甚至亲自动手置之于死地。这是由于,怪意味着丑恶,是与人类格格不入的”。双方的分歧涉及到对鬼、怪故事的整体理解。
14.《宣验记》
《宣验记》,刘义庆撰。《宋书》卷五一、《南史》卷三《刘义庆传》均未提及本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3卷。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已不著录,可见很早便已失传。佚文散见于《太平广记》等书。重编《说郛》一一八有阙名《宣验记》,中有唐人事,显系伪托。据《宋书》本传,刘义庆是位佛教信徒。唐释法琳《辨证论·十代奉佛上篇》亦云:“宋世诸王并怀文藻,大习佛经,每月六斋,自持八戒,笃好文雅,义庆最优……著《宣验记》,赞述三宝。”他的《幽明录》中,已弥漫着佛教思想,而《记》更是一部以宣明因果应验的佛家观念为宗旨的志怪。“释氏辅教之书”,晋、宋之际已有谢敷、傅亮之《观世音应验记》,均佚①;刘义庆《宣验记》接踵而起,并因其卷帙浩繁、内容广泛而产生了很大影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曰:“释氏辅教之书,《隋志》著录九家,在子部及史部,今惟颜之推《冤魂志》存,引经史以征报应,已开混合儒释之端矣。而余则俱佚。遗文之可考见者,有宋刘义庆《宣验记》,齐王琰《冥祥记》,隋颜之推《集灵记》,侯白《旌异记》四种,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信之心,顾后世则或视为小说。”《五朝小说》有辑本1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35条,较为完备。
15.《冥祥记》
《冥祥记》,齐王琰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冥祥记》十卷,王琰撰。”《旧唐书·经籍志》同。《新唐书·艺文志》改入小说类。《唐志》以后不见著录,盖佚于宋。王琰,史志无传。据《高僧传序》《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知琰为太原人,仕齐为太子舍人,入梁为吴兴令。著有《宋春秋》20卷。《法苑珠林》卷二五引王琰《冥祥记》自序,稍稍叙其事迹。王琰是佛门弟子,其《冥祥记·自序》称他幼时从贤法师处得一尊观音金像,常自供养,后此像屡显灵异。王琰“循复其事,有感深怀”,遂撰《冥祥记》。所记皆为佛事,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其中较有特点的是两类故事:一类是对地狱的描写,另一类是在对佛的描写中加强美丑对比,以彰显佛的灵异。较常见的辑本有:元陶宗仪辑《说郛》本、民国国学扶轮社辑《古今说部丛书》(二集)本、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古小说钩沉》辑序1篇及正文131则,较为完备。陶珽《说郛》卷一一八辑《冥祥记》7则,中有唐人事,当是窜易所致,又误题作者为晋王琰。
16.《冤魂志》
《冤魂志》,北齐颜之推撰。又题《还冤记》《还冤志》《冤报记》《北齐还冤志》。《北齐书》卷四五、《北史》卷八三《颜之推传》不载本书。《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录《冤魂志》3卷,颜之推撰。两《唐志》同,《新唐书·艺文志》入小说家。《崇文总目》作《还冤志》3卷,《太平广记》引作《还冤记》,《太平御览》引作《冤报记》,《直斋书录解题》作《北齐还冤志》。《四库全书》入小说家异闻之属,作《还冤志》,3卷。颜之推(531—591?),字介,北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仕梁,官至散骑侍郎。宇文泰破江陵,被俘,不愿屈仕敌国,率家眷奔北齐,官至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为东宫学士,病卒。除《冤魂志》外,另有《颜氏家训》20篇,以儒家教义为立身治家之道;《集灵记》20卷,已佚;原有集30卷,已佚,今存诗5首,赋1篇。颜之推外儒内释,崇信佛教,其《颜氏家训·归心篇》云:“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佛教自称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祸殃。”合儒佛为一,故虽专谈因果,而亦摹写世情,非其他平庸的“释氏辅教之书”可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自梁武以后,佛教弥昌,士大夫率皈礼能仁,盛谈因果。之推《家训》有《归心篇》,于罪福尤为笃信。故此书所述,皆释家报应之说。然齐有彭生,晋有申生,郑有伯有,卫有浑良夫,其事并载《春秋传》。赵氏之大厉,赵王如意之苍犬,以及魏其、武安之事,亦未尝不载于正史。强魂毅魄,凭厉气而为变,理固有之,尚非天堂地狱、幻杳不可稽者比也。其文辞亦颇古雅,殊异小说之冗滥,存为鉴戒,固亦无害于义矣。”此书隋唐时有3卷;据《文献通考》,南宋末仅余2卷;明人所辑《唐宋丛书》中则只剩1卷,清人王谟从《唐宋丛书》中检出时又有残缺。今通行本凡1卷,计36条,有《宝颜堂秘籍》本、《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增订汉魏丛书》本亦为1卷,但仅32条。今通行本非足本。按,《太平广记》引《还冤记》47条,从中尚可辑得佚文21条;其他书如《法苑珠林》等亦可辑得零星佚文。
17.《旌异记》
《旌异记》,隋侯白撰。又题《旌异传》《精异记》《积异传》。《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15卷,注:“侯君素撰。”卷帙与《隋书》《北史》本传合。《旧唐书·经籍志》撰名讹作唐侯君集。《新唐书·艺文志》改入小说家类。道宣《续高僧传》卷二作《旌异传》20卷。《法苑珠林》卷一一九亦云:“《旌异传》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二作《积异传》10卷,《日本国见在书目》作《旋异记》10卷。顾况《戴氏广异记序》书名又作《精异记》。侯白,字君素,魏郡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人。开皇中举秀才,为儒林郎,隋文帝令修国史。后给五品食,月余而卒。除《旌异记》外,还著有《启颜录》10卷。《旌异记》亦为“释氏辅教之书”。侯白模拟《神仙传》等书刻画神仙的手法,着力显扬佛的各种神妙莫测的能力,似是有意与道教争胜。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颇强,故时见精彩。其书大约在宋代散佚。陶珽《说郛》卷一一八录《旌异记》10条,多为赵宋时事,显系后人增补。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10条。
18.《语林》
《语林》,东晋裴启撰。《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燕丹子》条下,附注云:“《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世说新语·文学》篇载:“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刘孝标注云:“《裴氏家传》曰:裴荣,字荣期,河东人。父稚,丰城令。荣期少有丰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撰《语林》数卷,号曰“裴子”。檀道鸾谓裴松之,以为启作《语林》,荣倘别名启乎?”又《世说新语·轻诋》篇:“庾道季诧谢公曰:‘裴郎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隽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 ’于此《语林》遂废。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刘孝标注:“《续晋阳秋》曰: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后说太傅事不实,而有人于谢坐叙其《黄公酒垆》,司徒王珣为之赋。谢公加以与王不平,乃云:‘君遂复作裴郎学! ’自是众咸鄙其事矣。安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者,安问其归资,答曰:‘岭南凋敝,惟有五万蒲葵扇,又以非时为滞货。’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于是京师士庶,竞慕而服焉,价增数倍,旬月无卖。夫所好生羽毛,所恶成疮痏,谢相一言,挫成美于千载,及其所与,崇虚价于百金。上之爱憎与夺,可不慎哉!”佚文散见于《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2卷,马氏《裴子语林序》曰:“兹从诸书所引辑录,其有数引不同,并据删补,厘为二卷。《续晋阳秋》谓其载谢太傅事不实,似未必尽能传信,然文笔清隽,刘义庆作《世说新语》取之甚多,则亦小说之佳品也。”另有《说郛》辑本、《五朝小说》辑本、《古今说部丛书》辑本,皆为1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180则,最为完备。
19.《郭子》
《郭子》,东晋郭澄之撰。《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著录:“《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有贾泉注(“泉”原作“渊”,唐人避讳改)。《宋史·艺文志》未见著录,元时已亡佚。郭澄之,字仲静,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才思,机敏过人,调补尚书郎。晋安帝义熙初为南康相,值卢循起兵,流离还都。刘裕引为相国参军。义熙十二年(416)从裕北伐姚秦,次年八月克长安,生擒姚泓。刘裕更欲西征,集群僚议之,纷纭莫定。次问澄之,不答,但西向诵王粲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刘裕遂南还。后位至相国从事中郎,封南丰侯,卒于官。事见《晋书》卷九二《郭澄之传》。有文集10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郭子》辑本1卷,马氏《郭子序》云:“兹从诸书所引,采辑成帙”,“书中吐属清隽。”记述魏晋名士言谈轶事,是《世说新语》之前的一部重要轶事小说。另有《无一是斋丛抄》辑本、《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辑本。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84则,较为完备。
20.《妒记》
《妒记》,南朝宋虞通之撰。一名《妒妇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妒记》2卷,题虞通之撰。《新唐书·艺文志》杂传类同。虞通之,南朝宋会稽余姚人,善言《易》,官至步兵校尉。事迹附见《南史》卷七二《丘巨源传》。《隋书·经籍志》集部载“宋黄门郎虞通之集十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新唐书·艺文志》杂传类又载虞撰《后妃记》4卷,均不传。关于《妒记》的写作缘起,《宋书》卷四一《后妃传》云:“宋世诸主,莫不严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妒妇记》即《妒记》,专记主妇妒忌丈夫的事。其书久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7条。
21.《俗说》
《俗说》,梁沈约撰。《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3卷,注云:“沈约撰。梁五卷。”又子部小说家类《世说》刘孝标注本下附注:“梁有《俗说》一卷,亡。”二书卷数不同,似非一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未见著录,大约沈作亦已散佚。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小说类著录刘孝标《俗说》一种,无卷数;《宋史·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沈约《俗说》一卷”;似均非原书,当为辑佚之本。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事迹具《梁书》《南史》本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俗说》辑本一卷,马氏《俗说序》云:“《俗说》一卷,梁沈约撰。约字休文,吴兴人,官至特进,谥隐侯。《隋志》杂家有《俗说》三卷,沈约撰,梁五卷;小说家《世说》十卷,刘孝标注下云:梁有《俗说》一卷,亡。似刘孝标所著书名与沈同,在隋已亡矣。今沈书亦佚。辑采一卷。书记琐杂,无甚高论,六朝散事借考见尔。”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五十余条,不题撰人,但其《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叙及“沈约《俗说》”,似将佚文属沈约。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等均依从鲁迅。《俗说》体类《语林》,多记东晋名人轶事。
22.《小说》
《小说》,梁殷芸撰。一题《殷芸小说》。《隋书·经籍志》小说类著录,10卷,原注:“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皆为10卷。元末尚存。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东北)人。性情洒脱,不拘小节,但不随便交友,故门无杂宾。勤修学业,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年轻时即大为庐江何宪所叹赏。齐武帝萧颐永明年间,为宜都王萧铿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年,任西中郎主簿、后军临川王萧宏记室,七年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十年任通直散骑侍郎兼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国子博士,昭明太子萧统侍读。十三年任安右将军萧综长史,奉敕编撰《小说》即在这段时间。官至直东宫学士省。事见《梁书》卷四一、《南史》卷六○《殷芸传》。《小说》以时代为经,除特置帝王之事于卷首外,其他9卷依次为 “周六国前汉人”、“后汉人”(2卷)、“魏世人”、“吴蜀人”、“晋江左人”(3卷)、“宋齐人”。其选材体现出为正史拾遗的特点。唐刘知几《史通·杂说》篇载:“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故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为:“此殆是梁武作《通史》时事,凡此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此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也。”这意见是中肯的。集史余而成书,故所载“虽与诸史时有异同,然皆细事,史官所宜略。又多取刘义庆《世说》《语林》、志怪等已详事,故抄之特略,然其目《小说》,则宜尔也”(宋晁载之《小说·跋》,据《粤雅堂·续谈助》本)。较常见的辑本有:《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古今说部丛书》本、《敬修堂丛书》本,皆为1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135条。唐兰有《辑殷芸小说并跋》,见《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文集》。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辑佚文154条,见《余嘉锡论学杂著》。今人周楞伽校注本《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颇便阅读。书末附录《梁书·殷芸传》《历代著录》《引用、参考书目》,亦可资参考。按,南朝宋刘义庆亦撰有《小说》。《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0卷。《太平广记》引有《刘氏小说》4条,疑出此书。然《通志·艺文略》小说类又有刘孝孙《小说》2卷,存疑待考。另有佚名氏所撰《小说》,《隋书·经籍志》小说类著录,5卷。按:殷芸《小说》10卷,《隋书·经籍志》已著录。此书作者不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刘义庆《小说》10卷,与此书卷数亦不同。
23.《启颜录》
《启颜录》,隋侯白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0卷,题侯白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8卷,云:“不知作者,杂记诙谐调笑事。《唐志》有侯白《启颜录》十卷,未必是此书。然亦多有侯白语,但讹谬极多。”敦煌写本(S·610)残卷,有 “开元十一年(723) 八月五日写了,刘丘子于二舅……”题记。此卷有论难、辨捷、昏忘、嘲诮等篇。《宋史·艺文志》著录“皮光业《启颜录》六卷”,系另一书。侯白生平见《旌异记》部分。史载他性滑稽,好学有捷才,所在之处,观者如市。看来他是写作笑话的合适人选。一部分学者对侯白的著作权问题存疑。 存疑的理由主要有二:一、“其中如李、李荣、令狐德棻、崔行功、边仁表、长孙玄同、松寿、封抱一、邓玄挺、窦桡(晓)、杜延业……等多篇均叙唐人事。但侯白在隋朝就死了,他未及见唐代的成立,又怎能写到唐代之事呢?侯白曾受隋文帝之命,于秘书修国史,月余死,正史上原是说得明明白白的。《续百川学海》和《淡生堂馀苑》都说这是宋刘涛所作,时代又似过迟;或者这是唐人托名侯白的吧”。二、“《启颜录》题作侯白作,其中却有许多记载侯白的故事,颇可疑。侯白自称,不称为‘我’,而用第三者的口气称为侯白,像是于理未通”(赵景深《中国笑话提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则认为:“其有唐时事者,后人所加也;古书中往往有之,在小说尤甚。”侯白的著作权不宜轻易否定。《启颜录》是《笑林》之后产生的一部影响深远的笑话专著。“上取子史之旧文,近记一已之言行,事多浮浅。又好以鄙言调谑人,俳谐太过,时复流于轻薄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原书已佚,常见的辑本有:《续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经籍佚文》本。今人王利器有《历代笑话集》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较为完备。此书共辑《启颜录》6种,其题解曰:“第一种,敦煌卷子本,存《论难》《辩捷》《昏忘》《嘲诮》四篇,《嘲诮》篇末题‘开元十一年(723)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于二舅家’,今据全录;第二种,新从明谈恺刻《太平广记》辑出者共二十五则;第三种,明刊《类说》卷十四载十七则,今省并重复得十则;第四种,明吴永辑《续百川学海》广集载十则,署‘唐侯白’撰,清顺治刊本《说郛》所载全同,正文仍署‘唐侯白’,目录却署‘刘焘’,今省并重复得九则;第五种,明万历甲寅(1614)陈禹谟辑《广滑稽》卷二十二所载,原共四十五则,今省并重复得二十一则;第六种,明刊本许自昌《捧腹编》一则。《唐书·经籍志》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卷三都载‘《启颜录》十卷,侯白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启颜录》八卷,不知作者,杂记诙谐调笑事。《唐志》有侯白《启颜录》十卷,未必是此书,然亦多有侯白语。但讹谬极多。’《宋史·艺文志》五小说类著录‘皮光业《启颜录》六卷’,不作侯白。侯白隋初人,光业五代时人,或此书由侯白首创,后代继续有所增加,这从书中直称侯白,和著录一些唐人的笑话,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另有曹林娣、李泉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其前言推测:“今存《启颜录》为唐初时人撰,似乎应在《隋书》修成的贞观十五年(641)以前。”“今传《启颜录》辑本应为唐开元前无名氏所撰。《启颜录》十卷,北宋时尚存,南宋已非完帙,明后即佚。”“本书所辑,已非原本真貌。唐写本与原本应最为接近。今唐写本仅存《论难》《辩捷》《昏忘》《嘲诮》四篇,大约原书分篇,篇有标目,每篇又辖数则,这就表示原书内容分类,故事当以类相从,类即标目之所依据,实刘义庆《世说新语》之一体。”全书计104则。书末附有《隋书·侯白传》《历代著录》《主要参考书目》。
注释
①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一版,1999年版。① 参见李剑国《干宝生卒年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① 参见范宁《关于搜神记》,《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① 日本藏有古钞本《观世音应验证》三种,分别题傅亮、张演、陆果撰。孙昌武据以辑录,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