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诗歌·宋诗之规模与特质
1991—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全宋诗》72册。该书由北大古文献研究所领衔编纂,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陈新、许逸民任主编。全书辑录两宋八千九百余家诗人的三十余万首诗作,共3734万字。所收诗人是现存唐代诗家的3倍,诗作则6倍,字数则12倍。
文学史家论及文学代雄,常以“宋之词”为宋代最有特色之文学,但这绝不意味着宋诗衰落或无声色。事实上,有宋一代,文人皆能诗。诗是文人的标志、职事、文化生命。在宋代先后繁荣的五大文体中,诗一直是文学的正统和主流。即以今存宋诗与宋词的数量相比,唐圭璋《全宋词》收一千三百余家近两万首词,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增补百余词人四百三十余首词。则宋诗是词的15倍,诗家则六倍多。再就单个作家来看,如苏轼,今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362首(在宋代词家中数量居第二)、文四千八百多篇。可见其文学创作以诗文为主。
宋诗是中国诗史的重要阶段,其成就和价值,流派和风格,都有独特的诗学、美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意义。然自宋魏泰、张戒、严羽等人扬唐诗抑宋诗,明人愈甚,清人渐重宋诗,而近人鲁迅、闻一多、毛泽东贬抑宋诗尤甚,且影响颇大①。幸有一些文学史家尚能求是而不随流,持论较为公正。如缪钺《论宋诗》(1940年8月)云: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宋人审美观念亦盛,然又与六朝不同。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 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细澄澈。总之,宋代承唐之后,如大江之水,潴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澄清,由惊涛汹涌而变为清波容与。此皆宋人之心理情趣之种种特点也。此种种特点,在宋人之理学、古文、词、书法、绘画,以至于印书,皆可征验。由理学,可以见宋人思想之精微,向内收敛;由词,可以见宋人心情之婉约幽隽;由古文及书法,可以见宋人所好之美在意态而不在形貌,贵澄洁而不贵华丽。明乎此,吾人对宋诗种种特点,更可得深一层之了解。宋诗之情思深微而不壮阔,其气力收敛而不发扬,其声响不贵洪亮而贵清泠,其词句不尚蕃艳而尚朴澹。其美不在容光而在意态,其味不重肥而重隽永,此皆与其时代之心情相合,出于自然。 扬雄谓言为心声,而诗又言之菁英,一人之诗,足以见一人之心,而一时代之诗,亦足以见一时代之心也。①
钱锺书《谈艺录》(1948年)开卷即论唐宋诗各擅所长:
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钱仲联《全宋诗·前言》(1989)云:
唐诗宋诗,世所称我国古代诗歌并峙之双峰也……今读两宋大家之诗集,而知“宋世诗势已尽”之说为不然。宋诗流派之众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其纪事征史之作,美轮美奂者,更为词家所不能为也。
程千帆《全宋诗·前言》(1989)云:
求五七言古今体诗于历祀,唐宋尚已……尝闻之先师和州胡翔冬先生:唐诗近风,主情,正也;宋诗近雅,主意,变也。非正,何由见变?非变,何由知正?正之与变,相反相成,道若循环,昭昭然明矣。
上引诸家之论重在揭示宋诗之品质。以下略言宋诗之递嬗流变。
注释
① 参见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3年版。① 《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