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清代骈文辞赋·清代辞赋·清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清代文学的内容·清代骈文辞赋·清代辞赋·清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清代的辞赋研究是我国古代辞赋研究的高峰,无论是赋学理论、辞赋搜辑结集还是辨伪考证都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对清代辞赋本身的研究即使当代人也少有涉及,如李调元《赋话》几乎未提及清人赋创作。即便有,也多为律赋体制的探讨。这一方面是清人崇汉魏六朝的复古赋风所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趋于试赋的功利目的。由于白话文兴起,对清赋的研究更见稀少,延续至今。使得清赋研究尤其薄弱,但同时这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总的说来,对清赋的研究至少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清代辞赋的全面整理搜辑

如前所述,清代辞赋数量庞大,篇幅浩巨。清本朝人除李元度《赋学正鹄》、吴其浚《四家赋钞》等少数律赋选本外几无整理,更谈不上大规模搜辑,这给清代辞赋研究造成诸多不便。作为最基础的普及整理,为清赋的系统研究提供依据以及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编辑《全清赋》已成为首要工作。另外,作为配套项目,《全清赋话》、《清赋纪事》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搜辑编纂也应同步进行。工程浩大,这需要集合政府、学术、出版、教育等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但其意义无疑是重大和深远的。

2.作家作品的综合研究

清代文学研究,目前主要还是集中于小说和诗歌领域,对赋的关注寥寥,更谈不上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马积高《赋史》、尹占华 《律赋论稿》等少数著作中对少数代表赋家有所评析,但“史”的构架决定了其深度难以展开。对清代赋家的赋作整理、辑佚、校订、考证、译注甚至赏析基本是一片空白,作家群体、流派研究更少有涉足,这于我们对作家风格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不全面和难以深入的,对整个清代文学的总体认识也是不足的。

3.赋与其他文体的交叉研究

朱光潜谓 “赋是状物诗”,“贵铺张华丽”,“较近于图画”,并说赋有几分是“空间的艺术”。朱先生实际提出了从其他文体以及其他艺术角度探讨赋的特征问题。清赋与唐宋赋有很大不同,与清人崇扬的汉魏赋也多有相异,它是特定时代的综合产物。影响清赋的创作和风格的也不仅仅只是政治和社会等时代因素,其与清小说、散文、骈文、词、学术等均有或多或少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如有些学者就将清赋风格分为学者之赋、词人之赋、小说家之赋等等。再如《红楼梦》就成功地将小说、骈文、赋、诗词融为一体。可喜的是,清赋与其他文体关系研究已为一些学者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我们总体上把握清赋的文体特征等将大有裨益。

4.构建以清赋为点的赋史观,揭示赋学发展规律

古老的辞赋到清代走完了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迄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一方面有着其本身显确的文学性,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历史赋予的其他功能(如科举试赋)。把赋创作史和赋学发展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上进行总体观照,以构建较古人更新的全面的赋史观,从而揭示赋学发展规律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而这一点在历代包括清代学者来说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同时,这也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对“汉以后无赋”或“唐以后无赋”等历史上的赋学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做出重新评估和界定,有利于构建较完整的赋文学研究体系。清代是赋创作和赋学研究的集成期,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近观远、见微知著的良好的参照系,从这一点来说,清赋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可开垦的广阔的学术空间。

5.清赋的文化学研究

清代是中国文化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型期,特别是清末,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碌碌于其间的文人也用手中的笔记录着时代与文化的变迁。赋与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对中国文人的生活、心态、出身、趣尚等有着数千年的深远影响。赋与科举、赋与选官、赋与文人心理迁动、赋与文人日常交游、赋与文学的地域性差异、赋与文字学、赋与名物等等,构成赋与文化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另外,清赋研究,还须进一步拓宽视野,改变单一的方法,文字学、美学、史学、人文地理、人类学、结构主义等方法也不妨大胆使用。

清赋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工作还有待于从基础做起,也蕴藏着丰富的学术资源。随着学界关注程度的逐步提高,我们对清赋乃至清代文学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和提高。

注释

① 朱光潜《诗论》,《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第24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