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宋代散文·南渡前后散文

宋代文学的内容·宋代散文·南渡前后散文

苏轼仙逝(1101)至李清照谢世(1155?)55年间为南渡前后,这是宋文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波谷期。该期文采派和抗战派成就较突出。

文采派。宋文“及政、宣间(1111—1125)则穷极华丽”(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形成文采派。该派发扬欧苏改造骈文的传统,精于四六骈文,杂以古体散句,属对精切,文采斐然,语言自然流畅。其代表作家主要有王安中、汪藻、孙觌、綦崇礼、李清照等。

王安中曾师事苏轼,有《初寮集》。为文丰润敏捷,典雅凝重,“体大而义严”(李邴《初寮集序》),人称徽宗时擅制诰第一人。孙觌有《鸿庆居士集》,善为赋,制诰表奏,名章俊语,人争传诵。綦崇礼覃心辞章,议论风生,文简意明,精于辞采,气格浑成。

汪藻(1079—1154)有《浮溪集》。擅长骈语,时称大手笔。其文熔铸经史以成对偶,推原天地道德之旨、古今理乱兴废得失之迹,宏丽精深而又文从字顺。《隆祐太后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皆明白洞达,曲当情事,诏命所被,无不凄愤激发,天下传颂”《四库总目·浮溪集提要》。

李清照著有《易安文集》,她继承唐宋古文运动的优秀传统,并光大魏晋优良文风,将鲜明的个性、广博的学识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会在作品中,抒写情性,广寓识见,含纳深厚,意蕴丰富,语言典赡博雅、精秀清婉。《金石录后序》回忆成书经过,倾吐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和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展示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政治、历史、社会、家庭及其个人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打马图序》述打马图经问世,写平生喜博性情;阐述“慧、通、达”与“专、精、妙”的辩证关系。《词论》讲述词的发展变化、诸家创作得失、词与诗文区别及音律要求,俨然一部词学简史。与北宋诸名家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而言理有所不同,易安多以事见情,寓情于事,因事而明理,贴近生活,通俗亲切,易于理解与接受,更富感染力和吸引力。

抗战派。南渡前后,随着女真贵族的入侵,部分积极主张抗金卫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仁人,以慷慨激扬的文字表达着他们的主张和情绪,于是形成了影响颇大的抗战派。该派坚决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忠义激愤,疾恶如仇,直言无畏,正气凛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主要代表作家有宗泽、李纲、陈东、胡铨、岳飞等。

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书》指责朝廷“惟敌言是听,惟敌求是应”,表示欲捐躯报国,文字感愤激切。李纲之文雄深雅健,磊落光明,又非寻常文士所及。《十议》认为:“和、战、守三者一理也。”“以守则国,以战则胜,然后其和可保。不务战守之计,唯信讲和之说,则国势益卑,制命于敌,无以自立矣。”析理精微辩证,深刻婉转。

民族英雄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出师奏札》《谢赦表》天下传诵。《五岳祠盟记》叙述其抗金“历二百余战”与“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的雄心,气吞山河,笔势雄劲。《广德军金沙寺题壁记》表达了“拥铁骑长驱而往”灭虏兴宋的愿望理想,豪情激荡,鼓舞人心。

太学生陈东靖康初曾率众伏阙上书,其《上高宗第一书》提出兴衰拨乱、再造王室须用李纲为相,语意切直,凛然正气。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极力反对议和,请求将秦桧等人斩首“竿之藁街”,讨伐金人,辞意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