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文学与社会文化
历史上,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皆属来自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但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却不一样。传统一般认为,元代成就最高。近人王国维曾将“元之曲”作为与“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相并列的“一代之文学”,金则无此殊荣,但一般还会提及元好问和董西厢。辽更不行了,除了偶尔有人想到一部扑朔迷离的《焚椒录》以及其中保存的道宗皇后萧观音的一组《回心院》词外,在文学史上几乎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何以会有这样的区别,抑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对此,历来论者的论述较为少见,且多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以致于今天学术界欲稍加深入探讨就必须廓清诸多似是而非的成说。首先,不能归因为享国之长短。如曾有人分析辽代文学时所认定的那样,似乎王朝存续时间愈长,文学成就愈大。按照历史常识,就统治天下的时间来看,辽最长,前后达218年,金次之,119年。元虽自太祖开国迄灭亡有162年,但称元建号不过97年,灭宋统一只有89年,怎么算都不能说是最长。其次,也不能归因于汉化程度,似乎文学成就不高是统治者思想保守,不敢彻底汉化、自甘落后的结果。这不科学,起码不全面。事实上,就对中原正统文化的亲和力而言,元统治者较之辽金两朝倒是更为冷淡、保守,始终未能改变排斥、压制、有限利用等格格不入之态度。这其中原因自然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汉化程度深浅与上述三个朝代文学成就高下决非成正比例关系。至于说究竟是什么缘由,则是本文以下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概言之,唯有深入分析文学的载体及其背景——辽金元三代文人状况以及统治者文化政策所导致的客观效果,方能寻得问题之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