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与地域文化·秦汉文学与地域文化·汉代诗歌与地域文化
汉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一是乐府诗,一是文人诗。文人诗的创作两汉都有,但诗在汉为附庸,往往随波逐流,只有到东汉末年“五言腾涌”(《文心雕龙·明诗》)才慢慢摆脱附庸地位。东汉中叶以前的文人诗歌受全社会楚文化流行的影响,多为楚歌诗或其变体。而文人四言尤其是后汉文人四言诗借鉴汉赋融会楚文化之法,大多有由衷的抒情,诗风清丽可喜。原因之一即是地域文化整合之后,各方交流优势互补。如张衡《思玄赋》所录歌诗:“天地烟煴,百卉含蘤。鸣鹤交颈,鸠相和。处子怀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实多。”可以说脱尽楚色,而骨子里又融会了楚文化的因子。与此类似的还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和文人杂言诗。文人杂言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载东方朔之歌:“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字里行间透出的狷介自信脱于流俗之气,颇有些屈原自命不凡的遗风。
乐府的秦声、楚声是两个各具特色的声调系统,是体现乐府与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随汉乐府之始终表现各自不同的内涵。“秦声”往往体现出一种悲凉、雄壮、急促、英迈、强悍、粗犷的风格,特别有一种悲壮慷慨、壮怀激烈的情调;“楚声”则有迂缓悠长、哀婉凄清、悲怨明切的感情色彩,特别能引动人们的情绪①。在文学地域文化的整合、融会而逐渐失去明显区域特色之后,秦声和楚声作为汉乐府中地域特色鲜明的因素,就显得弥足珍贵。
注释
① 参见张永鑫《汉乐府研究》第142—15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