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华气功·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中华气功·理论基础

气功学研究方法虽然五花八门,道、儒、释、医各家对人体生命的认识,深、浅、详、略各异,但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却是大体相同的,即:“仰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然后通过思辨,“以类万物之情”。各家着眼点虽不尽相同,但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却都大体一致,即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与思想之间协调的整体观。他们的研究成就自有各方面专家评价,但是,他们在人体生命整体观方面的真知灼见,却成为中华气功学理论基础的灵魂。

人体生命整体观包括“天人合一”和“心身统一”两部分内容。前者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已如前述。后者则论证人体生命的“形”、“神”的密切协调,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又以“元神”与“识神”,“性”和“命”的辩证相关最为精采,成为气功学理论基础的奠基石。

在中华气功学的经典理论里,凡属精神活动均称之为“神”。《灵枢·本神》说:“与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所谓“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物质基础的精华,而神的产生则是人体生命物质(精)之间相互作用(相搏)的结果,也就是说精神源于物质。气功经典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二元”的,既包括人的意识、思维过程,如心、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又包括独立于意识、思维活动之外的人体健康的自我调控系统。前者属于“识神”范畴,而后者则是“元神”的内涵。这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同于现代西方医学的最精采内容之一。

所谓“识神”是指人生下来之后逐渐积累的“知识”及其运用。它的表现程度同一个人的资质(愚钝或聪明)、受教育的程度和方法、机遇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是后天的。“神”当中还有另一类更重要的东西——元神。这是先天的,不以此人受教育的程度、方法、所处环境和所积累的经验为转移。例如: 一个正常人的血压大体是110—140/60—90毫米汞柱。然而,现代研究表明,血压的正常维持同人体内外环境的900个因素有关。可以想象,要协调这900个因素,人体大脑中必然有一个性能远远超过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高性能控制系统在运转; 一定有一个非常有效非常高明的程序在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体身上运转的这种“电子计算机”和“程序”也是一种智慧。同“识神”不同,这是从人体遗传密码所获得的“先天”智慧。这种“智慧”不会因为你得博士学位而提高半分,也不会因为你是文盲而减少一点,也就是说和后天无关。人体生命中类似血压这样自我控制的“知识”不知有多少,例如较易感知的体温、心率……,不易感知的体内各种调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类的自我调控,以及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包纳所有这些系统的人整体同大自然之间的自我调节和程序,都表现出一种“智慧”。在气功经典著作里,把这种和谐调节能力的总和称之为“元神”。对于“元神”,西方医学中尚无恰当的表示方式。虽然,心理学、行为医学、生物反馈正在缓慢地走上探讨人体生命的自我控制奥秘的征途,但远未涉及“元神”的本质。

古人认为“元神”是生命自我控制的知识库,它的作用是确保人的寿命能达到应有的期限,并使人在生、长、壮、老的各个阶段处于最佳状态。据研究,人的寿命大约为120岁。就是说,只要“元神”得以保护并充分发挥作用,任何人都能达到百岁以 上的高寿。目前世界各地平均寿命在40~80岁之间,同120岁的人类寿限有较大的差距。这里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无非是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影响。撇开外环境不讲,所谓“内环境”,指的就是精神活动。通常情况下,只要“元神”护养得当,就能使“识神”发挥得更加酣畅,这正是智慧与天才的火花闪烁的根源。但是,“识神”的过分亢进,却是七情(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来源。七情的炽盛往往干扰了“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现代研究证实: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健康。有人用实验的方法人为地制造了焦虑行为,结果发现:处于焦虑状态的实验对象血压升高,脑电图呈低幅快波状,心率增快。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本森教授指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红斑狼疮、心肌梗塞、脑溢血、高血压、失眠、头痛、癌症、痔疮等17种疾病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就是说,这一切都是“识神”的“杰作”。由于“识神”对“元神”会有干扰,因此,古代宗教气功家的某些派别主张“泯灭聪明”,也即要把“识神”活动全部根除,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元神”作用的目的。我们认为,这是占代气功中一种极端的哲学派别,既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毫无社会价值。对绝大多数的气功研究家而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双重的:既祛病延年,又能益聪增智。就是说,使“元神”和“识神”之间达到高度的协调。虽然“元神”的护养始终是练功家的第 一目标,但由于“识神”干扰的普遍存在,因而无论何派练功家,都将降低“识神”对“元神”的干扰程度作为入门功夫。由于各人的素质、“元神”的抗干扰能力相差甚远,社会经历、所处地位大不一样,因而“识神”对“元神”的干扰情况也不尽相同。为此,历代气功专家根据各自的经验、体会,创造了许多适合不同人群的训练方法,这就是今日流行功法千姿百态的学术原因。当然,气功功法的千宗万派还有各自的历史背景。

这样说来,“识神”是否只是一个危害“元神”、妨碍其执行“公务”的“坏孩子”呢?不然,只要引导得当,“识神”的活动也会成为涵养“元神”的积极手段。众所周知,许多功法中的各种各样的“内景”或“外景”的意守要求、千姿百态的形体调整、花样繁多的呼吸安排等,无一不是“识神”在起主导作用。因此,所有的气功入门方法,就本质而言,就是:运用“识神”,使“元神”从压抑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气功作为养生方法和技术,尽管名目繁多,但入门原理就这么简单!

无论是莽莽昆仑的原始森林,还是悠悠自得的路边野草,无论是翱翔蓝天的飞禽,还是驰骋原野的走兽;无论是翻洋倒海的巨鲸,还是肉眼难觅的细菌,凡活着的生物都可称之为生命。然而,性命二字却只有人类才配享用。因为,人不仅像其他生物那样具有生、长、壮、老、死以及繁殖后代的能力,而且还具有独一无二的智慧。如果说人所具有而其他生物也有的本能为“命”,那么,人所独具的智慧就称之为“性”了。因此,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学问,古代也称之为“性命之学”。

性和命的意义有别,但彼此又难以分割。很难想象只有智慧而没有肉体的人体生命,也很难想象没有意识活动只有肉体的人体生命。千百年来宗教家们曾设想制造脱掉臭皮囊的纯智慧的“永恒生命”,但他们的打算并没有成功。同样,没有意识的人体生命,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行尸走肉。所以,古人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又说:“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尽性而至命”。这一方面说明了性和命之间的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性命之学本质上也就是研究心—身关系的科学,还说明,修性和修命在古代已有了明确的区分。到近代则更有“性功”和“命功”之说。

何谓“命功”? 简言之,即以改善人体生命物质基础为目的的气功修持法。何谓“性功”? 简言之,即以开发智慧和功能(例如所谓“六通”)为目的的气功修持法。

就人体生命的大系统而言,心(神)和身(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2000多年前的《淮南鸿烈》就已经指出:形、神、气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三者的地位并不一样,神起主导作用,故《黄帝内经》一再强调:“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如此说来,性功似应成为习练者的首选功法? 其实不然,“形”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它是人体生命的楼宇。如果一个人体质很差,犹如一所岌岌可危、随时都会倒塌的楼宇,那么“神”何以能安居? 因此,只有修好生命的房舍,使它变得更宜于居留,然后才谈得上如何充分发挥神的主宰作用。

如此说来,“命功”似应该成为修持者的基础了?其实亦不然,修持气功的目的既然是祛病延年和开聪益智,那就应该性命双修。事实上,所有的高级功法无一不以双修为基础。那么,初学者究竟是先修性,还是先修命? 或者一开始就“上练神慧、下练元精”地兼修? 一般地说,应根据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即所谓“慧根”)而定。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初练者可以从修性功或性、命兼修入门,体弱多病者则宜从命功修起。过去由于宗教的原因和社会潮流的影响,很难因材施教。

由于信仰的不同,佛家气功多偏重性功修持,相反,道家功法在命功方面研究较为深刻。道、佛二教修持气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宗教目的,偏性或偏命是为难免。但作为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心身健康水平为宗旨的现代气功科学,则应根据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制订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练功方案。

事实上,自11世纪以来,许多气功大家对宗教气功的偏向都不赞同,他们或倡导“三教合一”,或拥戴“万法归宗”,婉转地表达了他们主张性命双修的见解。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人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北宋大气功家张紫阳强调“先命后性”;金朝大气功家王重阳也主张性命双修,但强调“修性为先”。两者立场似乎相距甚远,但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即:从实际出发。张紫阳练功时年已八旬,精殚力竭,生命的“房舍”已百孔千疮,“床头屋漏无干处”,生命的“居留”都有困难,还谈什么双修! 自然要先命后性。王重阳开始练功时正值壮年,精满神足,生命物质基础旺盛,故应单刀直入、快马加鞭走捷径。一个是900年前的“丹经之王”,一个是800年前的“全真之祖”,走不同的路,却同样取得成功。他们的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借鉴:练功入门究竟是从性功下手还是从命功入门,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合适的通道,任何现成的模式都只能仅供参考。个人选功如此,一种功法在广泛推向社会之前更应如此。

从表面看,既然“神”为生命的主宰,气功锻炼要领又是运用意识,从修性入门似乎要简捷些。但是,作为一种模式要大面积推广,就不能不考虑今日社会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达,人们的脑力活动强度越来越大,远非我们祖先的时代可比,识神的亢奋程度要大得多。如果勉强从性功入门,就会加大出偏差的机率。医学统计学表明,社会人群中约有千分之三的人精神脆弱,特别易于诱发精神病。对这部分人来说,如先从性功入门,稍有不慎,就走火入魔。虽然,出偏并不像传闻的那样可怕,但毕竟会给社会和练功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以安全计,不如另辟蹊径。至于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老人,虽然肩 上的工作压力已经不那么大了,但由于积年辛劳、饱经沧桑,生命的机器锈蚀严重,因此,练功的首要任务更应是先修生命的“房舍”。就目前的气功普及而言,入门功法的选择似宜命不宜性。在调形为主的节律中,淡化用意,循序渐进地从识神的干扰中解脱。当然,个别素质好,有志于气功深造,且有明师指导者,也可从性功入门,但千万不可望文生义而自习。命功入门,表面看似乎慢些,但却是心身健康的安全、稳妥的通道。久习之,同样能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