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书法篆刻·清代书法

传统文化·书法篆刻·清代书法

清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代之一。清代书坛形成明显的两大流派。一为帖学派:康熙皇帝提倡学董其昌,乾隆皇帝推崇赵孟頫;还有以实用为主的馆阁体也接近这一流派。另一流派是碑学派。此派成熟于乾、嘉之际,邓石如、伊秉绶是成熟的代表人物;后期的代表人物是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他们大都兼善各种书体,而以一、二种书体更精。另外,也有较难划入这两派的书家,如王铎、傅山、刘石庵等。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大学士,降清后官礼部尚书,卒谥文安。王铎曾同倪元璐、黄道周相约攻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其中要以王铎成就最高。这可能与他多活了几年有关。王铎的字苍郁雄勃,字势屈曲盘绕,形象奇丽壮观。他的字在当时有一定影响。近现代影响更大。他的作品流传甚多。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杜甫诗卷》(图97)就是十分著名的一卷,末尾自跋亦表示了他的自信。

傅山(1605~1690),字青主,别号公宅,号朱衣道人,又别号真山、石道人等,山西阳曲人。他是著名学者、医学家、书画家。明亡后,不应召,为著名的明朝遗民。他的字学王铎而有所变化。他主张书法要“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这种主张既是他的生活信条,也是他自己书法风格的写照。他的书法雄奇浩荡,有咄咄逼人之势。他的字流传很多,以楹联和手稿为大宗。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又有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一说。而在这些人中,都以刘墉成就最高。刘墉是一位集帖学之大成的书家。他晚年也吸收了碑学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张维屏说他的字“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清稗类钞》谓其书“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包世臣更具体地形容其字为:“其笔法则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墨法则以浓用拙,以燥用巧;结法则打叠点画,放宽一角。使白黑相当,枯润互映,以作插花授镜之致。卷帘一顾,目成万态。”刘墉的字流传甚多。以小真书和楹联最为有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为避仁宗讳,以字行。后改字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邓石如是来自民间的书法、篆刻家。在临写古人篆隶和北碑上下过极深工夫。他以隶书笔法写篆书,憨实浑朴,打破了写篆字的神秘感。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小篆)为不可作之书,……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从流传的书迹来看,邓石如的隶书成就高于篆书。他所写的楷书,纯用北魏体式,可以乱真。他的绝笔《隶书十屏》等,是炉火纯青的作品。篆书有《白氏草堂记》等。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一字墨卿,晚号墨庵,福建汀州(今福建宁化)人。曾官惠州、扬州太守。伊秉绶善隶书,被康有为誉为“集分书之成”。他的隶书笔画平直,四边充实,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他的隶书喜欢写得很大,而且越大越佳。他的字笔力雄健,形象壮观,格调甚高。他的行书曾受明人李东阳影响,笔力坚实,格调亦很古雅,同其隶书差可相配。伊秉绶的传世书迹不少,以隶书楹联(图98)最为有名。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官至编修。清代中晚期著名书家。何绍基曾自述其学书过程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又说:“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关于执笔和书写情况,他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从他那拗峭沉健的字迹来看,他自己的叙述应属可信。但他使用的方法未必就是最好的。这一点他自己已有说明。他的作品很多,以行书(图99)《论画语》为代表。

赵之谦(1828~1884),字㧑叔,号悲庵,别号无闷,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江西鄱阳和奉新知县。晚清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对后世影响极大。赵之谦的字,楷书学北碑,篆、隶学邓石如。用软毫书写,使原来朴拙苍劲的书风变为丰腴柔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后世对他的字看法不尽相同。赞扬者谓“用笔坚实,而气机流宕,变化多姿,故为可贵”。反对者说:“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㧑叔之罪也。”有的甚至说:“㧑叔,书家之乡愿也。”公正地说,赵之谦取材北碑而能自创一格,亦不失为一派。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后改为昌硕,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仅任职一月即离去,后寓居上海,以书画为业,成为晚清至民国年间的书法、绘画和篆刻大师。吴昌硕喜临《石鼓文》,并终生受益。他65岁时在临《石鼓》自记中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晚年的篆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行笔酣畅恣肆,气势朴茂浑厚。吴昌硕以篆隶笔法写行书,亦成雄浑、苍劲的风格。他的作品甚多,除楹联等外(图100),绘画上的题字和书画碑帖跋语亦有不少。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号骚心,以字行,陕西三原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后参加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擅诗词、精书法。倡导写“标准草书”。他早年曾学赵孟頫,后致力于北朝碑刻,并以北碑笔法写草。笔法凝炼、结字以奇险取胜,寓精于朴。对现代书坛影响很大。